2007年11月21日星期三

迁址。

多方面因素,决定将blog迁往百度空间
不过,还是不舍得废弃此站,以后就作为操练外语的平台吧。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周末。

周五晚和鸟鸟一起过生日,聚了十二个朋友,人员构成相当复杂。
美炉村赣菜,廿一客蛋糕,名柜KTV。
非常感谢两个朋友的礼物。

周六去HP家串门,兼带还人情。
蹭了海底捞和保龄球,向往室内篮球场上一帮人的技术和活力。
簋街,一片片的红灯笼,烤鱼不错,价格太贵。

这次为快乐和交流买的单相当奢侈,但有些又是不可避免的。

5号地铁的环境非常舒适。
回来的路上跟拖得最久的相亲对象摆明了态度。
她果然在猜来猜去,已经有埋怨的意思。
还是不能违背感觉,继续寻找。
跟朋友笑说:争取在第三十次“面试”前解决问题。

工作基本选定之后,开始“杞人忧天”,担忧长期的职业发展。
自己也明白,我在这方面是非常幼稚的。
今天正好有个关于程序员前途的帖子被顶上十大,题目起得不太准确——“程序员之惑”,但十几页的热烈讨论也体现了软件开发从业人员的集体困惑。
想要从某处得到最终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只能慢慢搜集、整理、实践、思考。

最后附上两位先辈的几句文字,自勉:
====================
儿童的人间:做梦,做诗。
少壮的人间:苦斗,沉思。
——金克木

“诸君离学校而去了。在社会上立身的困难,恐怕比在学校里求学还要加甚。若非立志奋斗,则以前所受的教育,反足以增加人生的苦恼,或转为堕落的工具。这是诸君所当特别注意的。事业的成功,须经过长时间的辛苦艰难——成功的代价,走过了许多荆棘的路,方才能寻获康庄大道。立志是砍荆棘的斧斤,奋斗是劳力。万不可希望以最少的劳力,获最大的成功。”
——蒋梦麟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色戒》

几个幼稚、冲动的黄毛小子,以幼稚、荒谬的手段报国。
几个男人躲在屋里、幕后,拿着手枪、菜刀,心惊胆战地守株待兔,而让一个弱女子冲锋陷阵,不惜损坏做人的基本尊严。

接着,有了组织,“成熟”了。
以所谓成熟的手段继续荒唐。

付出多人、多时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
还不如在剧院听到“中国不能亡”来得实在、真切!

尊严已经失去,不要再说什么爱情。
“我不会让你受到伤害”,真是可笑。
还不如“我可以闻到你身上的气息”一句话让人感到温柔。

看到那人恼羞成怒地吼“住口”的时候,真想骂:
真TMD SB leader!

一曲之后,敌意、恐惧、迷茫似乎都化成了水,不管不顾地敞开心扉。
珠宝店、刑场是对黄毛小子们的荒唐最大的讽刺。
也许SB leader至死也不明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忘了:人,不是机器,也不是牲畜。
用一个女人的身体画的牢,钥匙是这个女人的感情。

易先生也没有逃脱鄙俗。
办公室、批语、钻戒、刑场、卧室,到处弥漫着他的恐惧、懦弱。

看完了,郁闷得想骂人。
这里,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时代的玩物。

想来,虚无主义是个好东西。
海明威,虚无到极点,得了诺贝尔奖;
李安,虚无到极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至少目前有了近亿元的票房。

2007年11月12日星期一

百度offer。

郁闷间,收到了百度的offer,先邮件后电话。
平生第一个offer。
呵呵,感觉轻松了不少,乐不可支。
跟身边的师弟说,跟MSN、QQ上的好友说,打电话给家里人和朋友通报好消息。
顾不上看offer细节内容,只想先开心一会儿,发泄长久以来的郁闷。

虽然有朋友说我还可以找到更好的,但我已经很知足了。
公司、行业都是我中意的,薪酬也说得过去。

接下来,专心写文章、毕业。

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

11.11

又是一年光棍节。
与之前相比,相同的是我依旧保持孑然,不同的是更加郁闷。
论文进展缓慢如蜗牛,而时间已经越来越紧张。
找工作也到了一个低潮,面试、笔试的打击以及等待中的煎熬,把我拖得疲惫不堪,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难以集中精力。
大大的天似乎并不眷顾我小小的梦想。

一定要转变心态,不能再这样无精打采了。
fighting! fighting!

补记:
老戴的家,
老戴的酒,
老何的厨。
一瓶红星,
几曲京剧,
三人求醉。

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百度加面。

惶惶然等待了两三天,昨天接到电话居然又要面试,理由是:对我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还有些犹豫。
上午九点多又到了普天,遇到的前台MM特别可亲,还给倒了杯水。
十点钟,一位年轻的小伙儿把我拉走,心中一凛:看来这次要考干货了。
果然,在简单的项目介绍之后,就开始问技术问题:对Ajax的了解,用传统技术达到Ajax效果的方法,Java内部类的作用,提升地图浏览感受的方法,写一个小程序实现strmove,然后是最让我头痛的算法两个,最后问了一下多线程编程方面的基本问题。
感觉自己欠缺的地方,一是对很多技术的掌握不够牢固,比如关于Java内部类,师兄曾经在沙龙上讲过,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回调”,而我则罗里罗嗦一大堆;二是永远的痛-算法。
按照小伙儿的印象,我的“编码风格很好,算法方面不够突出”。比较中肯。
会收到好消息吗?......

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百度三面。

二面之后确实考虑了一下自己是否商务搜索部,决定还是要跟着感觉走,然后给那位技术经理发信表明了态度。
今天下午两点钟进行第三面,很庆幸提前吃饭并回宿舍休息了一会儿,精神不错。
这次是另一位胖乎乎的技术经理,问到了各种软问题:前两次面试的自我感觉,又回顾了一次项目经历,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什么选择计算所,为什么选择商务搜索部,面试了几家公司等等。并问了一些半软不硬的问题:在项目开发团队的虚拟场景中,身处不同的角色如何处理同一问题;识别虚假点击、实现精准广告等的一些技术问题等等。
最后回答了我几个问题。
等待。一周内。

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百度一二面。

下午五点,普天7层,百度商务搜索部。
坐下后,一批批面试者到来,后来的都没有了座位。
一面是个酷酷的小伙子,可能比我还要小一些,主要是描述项目,就项目中用到的技术追问一些问题,然后问了一些基本的数据结构(hash与堆排序)、设计模式(singleton)等问题。
二面是一位技术经理,还是描述项目,就架构的设计进行了一些讨论,追问GIS方面的知识结构、GIS与MIS的区别等。然后就和我讨论我是不是适合他们部门的问题,分析了我的兴趣、技术积累,耐心地介绍了商务搜索部的研与发的分工,我也询问了一些问题。在我阐明了自己的兴趣、对研发的态度后,对方决定按照开发人员的角色继续对我面试,但由于没有找到空闲的技术人员,于是要再等待几天。
我想我也要继续考虑,是不是合适这个部门,或者应当再了解一下。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解冻。

晚上查找信息的时候,突然发现Blogger可以访问了。
不知道这次是什么时候开始解冻的,又能坚持多久。

补:事实证明,只挺了一天不到......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Google拒信。

意料之中,很平静。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百度笔试。

不得不承认,百度的宣讲很诱人。
气质主持人、激情的宣讲人、用钱堆出来的数据、各部门花里胡哨的宣传短片。
可惜笔试人员和场地安排地乱七八糟。
题目不多,但都特别长,而且主观性较强。
包括错误分析、脚本书写、程序编写、算法设计、系统设计,覆盖比较全面。
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把握快速完成程序和算法题目,而选择了系统设计,思路差点飘到了外太空,以至于难以收拾心思考虑程序和算法的实现。
教训:不应该在脚本处浪费太多时间;不应该太听话,那么及时地交卷,算法思路完全留白。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MS笔试。

只是想记录一下。
2007.10.13,周六,下午两点至四点半,北航主教,一坨坨的学生去接受“洗礼”。
题目很多,考察知识点比较全面,语言、系统、算法、网络、设计、测试、项目等等都有涉及。
要求英语答题,对于我来讲实在是力不从心,后来时间紧迫,索性直接写中文。
考察测试的一道大题略过。
去和来的路上,和室友两路牢骚:博士读成这样,价值何在?......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第一面。

这辈子正式求职的第一次面试,给了google。
迟钝的反应甚至对不起和蔼的HR和考官。
继续攒经验吧。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好像是从懂事开始就被问起的问题。
但一直到现在,我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可能还不如小时候,一脸稚气地回答:我要当个科学家。
虽然这个答案有被家长、老师诱导的嫌疑,重复的几率很高,但这毕竟是个答案。
现在呢?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基于这样几个线索:
要找工作了,按照官方、非官方说法,某些公司似乎乐于打听个人理想问题;
朋友说最近郁闷的根源是没有了目标,我记得这也曾是我经历过的,而且并没有彻底解决;
出游过程中的思想梳理,以及与多个朋友的交流;
看了电视剧《奋斗》的情节介绍;
看了一部分《想一分钟》,像所有的励志书一样,它也鼓励人们自信、坚持理想不放弃,但不会告诉你怎么寻找理想。

我的理想是什么?
记得玩泥巴的童年,喜欢把泥巴捏成吉普车的形状,而不喜欢拖拉机、卡车、小轿车的样子;
记得小时候有一架飞机,铝制的模型,没有任何附件,喜欢它的简洁形状与颜色,以及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
记得常常把衬衣当斗篷,只扣脖子里一颗钮扣,不穿袖子披在身后,挥舞着木剑或竹剑和一堆小屁孩追跑;
记得曾经挖坑练习跳跃,而且直着腿跳说是增加难度可以提前练成,跳的时候憧憬着有一天能够飞檐走壁、像风一样...
说了这么多,还都是小屁孩的梦想碎片,好像并不能抽象出理想。
中学、大学的时候,在信件中似乎说到过理想:我要撑起两个家,父母、弟弟、我所敬爱的亲戚们组成的一个大家庭,以及我自己的窝。
很难想象,在最应该雄心勃勃的年龄,我却只想到这些,像是四五十岁的样子。

现在呢?
我能明确的一个理想就是做一个自由、开心的旅行家,走遍所向往的各个地方。
还有什么?一流的软件工程师?做一个精致、有活力的企业,触角遍布我所喜爱的世界角落?
像《秋天的童话》,在海边开一家咖啡厅,静静等候朋友的光顾和一个人的到来......
似乎想得太远了,或者还没展开,我不确定。

有些是可以确定的:
一定要有温暖的家和可敬爱的朋友们,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我害怕寂寞;
一定要做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有力量冲破障碍;
不能为了工作放弃享受生活的机会;
老了以后,是一个有智慧的可爱老头。

2007年9月27日星期四

“舒坦”

这就是命啊!老天爷给的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你要觉得你命不好,那看跟谁比了......
妈是一条腿迈进棺材的人了,回头看我走过的路,就一句话:甭管老天爷给你吃什么,张开嘴就吃。
甜的,嚼巴嚼巴咽下去,说一声“舒坦!”
苦的,照样嚼巴嚼巴咽下去,照样说一声:“舒坦!”
你要是说不出来,你就喊:“舒坦!舒坦!舒坦!”

——《房前屋后》
没有资格评论,只有震憾和力量。
想起之前写《痛饮生活的满杯》,汗颜。
也想起前些天和朋友互相说郁闷,朋友说她爸建议治疗郁闷的方法:扇自己嘴巴子,一边五个!

2007年9月24日星期一

点名。

最近比较郁闷,苦中作乐。

规则见上篇文章。
第一条就得违反,因为点不到8个。
无所谓了,点到谁是谁,以后再加。

下面的同志请接招:
老戴,4琳+1,Cindy,亮方,阿蛋,刘姐。

不要怪俺心狠,谁让你们是俺朋友,并且有blog来着。^^
中秋佳节,祝朋友们一切顺利。

2007年9月23日星期日

回复点名。

好些天之前就被姗姗同学点名,苦于实验室网络不能访问MSN空间,直到今天才作答。
很开心,也有点头大,由于规则:
完成游戏的人将会永远得到大家的祝福。
根据问题回答,然后再点名其它朋友回答,被点名的朋友需在自己的Blog里公开。
要在自己的博客里注明是从哪里接到的,被点到名字的人将会得到大家的祝福,并且所有美好的愿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A. 必须点名至少8个人,用尽所有办法通知各人参与这个游戏
B. 被点名的人不可重复被点,每个人只可玩一次
C. 回答完问题后,需自行删除一个不喜欢的问题, 更换一个新的问题,然后点名其它人来玩,如此延续循环
D. 答案需在各自的BLOG公布 —— 没有BLOG的也可以直接在我这里回答。

1.如果让你用生命换一个愿望,你会许什么?
让我明白所有想知道的真想。

2.你已经和你最爱的人在一起了吗 ? 并且相信会一直走下去吗?
木有。

3.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水果来形容自己,你会选择什么呢?
苹果。

4.你如何看待"原罪"?
不择手段成功后的自我解脱,忏悔,托辞。

5.黛玉和宝钗你更欣赏谁?
宝钗。

6.你觉得现在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
毕业。

7.你会为别人改变自己吗?
为了我爱的和爱我的,某种程度上会。

8.觉得自己是个好男人或者好女人吗?为什么?
有时候有时候。在找到某个人后,会是。

9.请自己选一种死法,(安乐死除外)
登上珠峰之后,仰面而去。

10.在你的眼里,什么是永恒的?
变化。

11.到了2008,你会结婚么?
不知道。

12.如果你结婚~会选择什么地方?
现实中,我并不介意;幻想的话,希望在所有善良、可爱的卡通人物聚集地。

13.你的下一个旅游地点想好了吗?
以北京为圆心,先近后远。目前是这样。

14.在你眼中,自己的缺点是什么?
很多:企图面面俱到,往往优柔寡断;不够smart;体质不够好;不够自信...

15.你会为了你最爱的人坚持么?即使他(她)不爱你
爱是相互的。

16.你认为友情和爱情怎样相处才能保持一辈子新鲜?
坦诚交流,共同努力。

17.觉得爱情和友情经得起考验吗?
向往,努力。

18.你觉得女生是直发好还是卷发好?(不许回答说因人而异)
直发,简洁,清爽。

19.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你买哪种?200/800/1500/5000/   
不买可以不。

20.嘻嘻你的绰号和小名叫什么?
废弃绰号若干,小名:星儿。

21.悲伤的时候选择什么为自己治疗?
音乐、电影、睡觉、喝酒、朋友。

22.你认为我会不会得到幸福?
谁啊?不过,我相信大家都会的。

23.说一说经历过的最好和最变态的老师吧!
没有经历过变态老师,都不错。

24.到现在为止,最能温暖你的人是?
暂时没有。

25.你喜欢下雨天吗?呵呵~说说理由吧~
有时候有时候。心情。

26.请问,你感觉,什么样的朋友,是最真诚的朋友呢?
能够真心为你考虑的朋友。

27.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追求幸福的普通人。

28.你认为网友是朋友么?
看交往深浅。

29.相爱的两个人,一定要在一起吗?
家庭主义者,所以一定会和一个人在一起。不在一起的的,还是不要相爱的好,对另外两个人不公平。

30.对于自己爱如果很辛苦,还会去坚持吗?
不会。爱应当是幸福、快乐、温馨的,是需要相互努力来维持的。

31.怎样做可以长胖些?
像猪一样: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操心。

32.那就问问大家都喜欢吃什么吧?
烧烤,姥姥做的羊肉汤,小时候吃的喜宴,以及还没有吃过的。

33.怎么才能克制住不玩游戏呢?
很多方法吧,比如有好电影看,比如有佳人陪...

34.好好算算你最最最铁的朋友,有几个?
没有最铁...

35.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吗?有何打算?
有信心。
定向迭代,尽力往好的方向折腾。

36.你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最后吃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好吃么?
(KAO,出这个题的人真无聊,回答的人也很无聊。)

37.下雨了,你喜欢撑伞吗?
能呆在屋里不,如果不需要接她的话。

38.你信这世上有鬼么?
不信。

39.今天你想吃啥?
见32。

40.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
善良、简单、聪明、美丽的所有人。

41.你觉得你是变态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挑衅。

42.夏天不脱妆的方法?
啥意思?

43.今天一天你都干了些啥?
投简历,陪朋友买MP3、逛街、吃饭,写blog,看论文若干行。

44.请你选择一种动物和你想伴!
一种?
能带我飞的龙,最好帅一点。

45.说说你的初恋吧?
说不好,不好说。
成长的代价。

46.如果只能二选一,你觉得是爱一个不太爱自己的人更幸福还是被自己不太爱的人爱更幸福?
不愧是最后一题。
被爱要幸福一点吧,至少多一个真心的朋友。

由于目前俺blog的可访问性太差,链接的朋友数目有限,点名任务只能尽力而为了,以后陆续吧。

卢沟桥。

已不骑车好多周。
昨天忍不住,又把车子从床下揪出来。
还没出园区门,遇到一个喜欢骑车的小兄弟搭讪,他和同学正巧也要去卢沟桥。
三人行,三个路痴,四海桥不知如何转五环,闵西桥发现不能上五环,射击场附近在五环路左右振荡。
这一路下来,同吃土,共患难,穿越无数尘沙帐,无数风尘仆仆的卡车擦肩而过——西五环怎么就和北五环差别这么大呢!经过石景山游乐园附近才享受了一把空气的清新,但不久又被尘土淹没。等再不见了土的踪影,也就到了卢沟桥。
卢沟桥
在宛平城吃了饺子、大碗茶,不算贵。
在抗日纪念馆看到一个立体、动画的地道战剖面投影模型,遇到了一位胸前挂着好多勋章的老战士,参加过辽沈战役、安阳保卫战、抗美援朝。
回来的路上,穿越了首钢重机,正门光鲜明亮,但后方庭院就像未加修饰的798,败落得一塌糊涂。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求职的第一波浪潮已现端倪,很多公司已经启动了校园招聘,网络上也开始出现Google、MS的BT面试题目。
我不得不从论文的折磨中再腾出一只手,应付这一座大山(关于博士面临三座大山的理论,详见某年某月某日与某友的交谈语录)。
经过近两周的夜间忙碌,以及与室友的切磋琢磨,简历基本出炉。
周末和师弟去买了几本英语口语资料,准备一早朗读来着。期望着,熟读英语900句,不懂意思也会诌。今天是第一天。
体验求职吧,毛主席说,为了人生的完整。
Enjoy myself!

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

体检。

咳咳,年纪大了......
首先是血压,虽在正常范围,但明显偏高。
还有牙,医生说什么什么阻生(MS可以翻译成智齿斜着长),建议拔掉。经同学和爸妈现身说法、反复劝阻,才明白医生的“险恶用心”。
今年做B超还突然查出疑似XX囊肿,建议彩超复查。于是,前后花费近8个小时外加120大元,买了个放心。(感谢一位朋友的热心)

所里还给所有学生做了一次心理测试,三百多道选择题,用2B铅笔涂抹,也不怕诱发学生们的心理疾病......
心理正不正常不知道,焦虑是真的。

2007年9月10日星期一

关于硕博士能力培养的官方说法

1981年通过、200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学位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 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博士学位的要求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 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条例并没有硬性的论文篇数要求。

——引自《中科院计算所论文答辩资格变更说明

2007年9月7日星期五

关于编码.待续

web应用开发过程中,一直被字符编码问题困扰,根本的解决方法应当是深入到各个软件层次掌握所有的编码转换过程。曾经试图这样做过,但时间、精力不允许。因此只能搜索其他人的经验,在部分转换节点上加入控制,蒙准了就对了。
今天又被同事问到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精力解决,但在郁闷之际还是忍不住做了一些测试。

首先用gedit创建几个内容相同(“我们”)、编码不同(UTF-8、GB2312、GBK、GB18030、Unicode-16、Unicode-16LE、Unicode-16BE)的文本文件;
之后用gvim分别打开,转换成十六进制显示,得到如下结果:
编码                     “我们”
UTF-8 e6 88 91 e4 bb ac
GB2312 ce d2 c3 c7
GBK ce d2 c3 c7
GB18030 ce d2 c3 c7
Unicode-16 11 62 ec 4e
Unicode-16LE 11 62 ec 4e
Unicode-16BE 62 11 4e ec
最后,分别查看google、baidu的首页源码,确认google、baidu页面编码分别声明为UTF-8和gb2312。
分别在搜索输入框输入“test 我们”,得到查询关键词的URLEncoding如下:
google      test+%E6%88%91%E4%BB%AC
baidu test+%CE%D2%C3%C7

不做分析。

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开阔思路=自残

朋友推荐的游戏,45关。
觉得脑筋好使、脑细胞富裕的同志可以试试。
绝对开阔思路。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祭奠

月亮上的秋千,荡着美丽的蛾子,弓起光亮的脊背,无言。
蝎子缠绕着藤架,拥挤而空洞的脑壳,遥望着诡异的蓝色星球。
孤单的风,向蓝色坠落。
拈土祭奠,这消逝的招惹。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什么是数学

中学、大学的时候最让我恐怖的就是数学,年纪大了反而有点喜欢了。
这两天迷上了MarkCC的Blog,有点空就去瞅他写的数学小品,目前刚看完他所认为的Good Math的一部分基础知识。他自我解嘲说自己是math geek,但能把让人脑仁儿疼的数学知识写得这么浅显易懂、有趣,能把知识框架梳理得这样清晰明朗,以至于我像看小说一样着迷,这样的geek我喜欢,也敬重。
我想起前些时买到手的数学科普书,柯朗的《什么是数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数学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和原理,不紧不慢、不装腔作势,娓娓道来。我相信,只有在学问和道德上同样伟大的数学家才能做到这一点。据说,他要求未来儿媳妇必须要读懂该书才能入门,但最终未能如愿。可爱的老头儿。
它还在床头沉睡,sigh,看想看的书目前也是奢侈。

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一个游戏 一首歌

惭愧,昨天才知道“数独”为何物,玩了一把立刻上瘾。


《太极宗师》,喜欢里面俊逸的太极功夫,片头曲不错,虽然有点伪文学,不过侠骨、柔情一样都不少。


天已暮月如初
千里江山任我飞渡
歌声住人环顾
邀月同住青山深处
英雄谁属非我莫属
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换你芳心如故
英雄谁属非我莫属
热血尽化尘与土只为博你嫣然一睹
英雄谁属非我莫属
呜呀子喂千里江川
英雄谁属非我莫属
梦醒处来时路
晨风吹动谁家旗鼓
英雄谁属非我莫属

这个游戏和这个歌曲似乎没什么关系,确实没关系,但都是陪我泡实验室的玩意儿。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心事谁人知》

昨天看到一个老电影,其中有小黑、江珊、任贤齐、林心如,情节没什么吸引力,只记得小黑和狱友在牢房里用闽语吟唱“...满腹的悲哀...”,沧桑得可以,似乎听过。
今天根据歌词搜歌曲,知道是沈文程的《心事谁人知》,重新编曲后张惠妹演绎得也很好,下载收藏。同时搜到一篇挺有意思的blog,记录一个“需要热闹又渴望寂寞”的状态。
心事若无讲出来
有谁人会知
有时阵想要诉出
满腹的悲哀
踏入七逃界
是阮不应该
如今想反悔
谁人肯谅解
心爱你若有了解
请你着忍耐
男性不是无目屎
只是不敢流出来
心事若无讲出来
有谁人会知
有时阵想要诉出
满腹的悲哀
踏入七逃界
是阮不应该
如今想反悔
谁人肯谅解
心爱你若有了解
请你着忍耐
男性不是无目屎
只是不敢流出来

秋高气爽

暑气好像一下子退去了,天蓝了也高了,裹着直白的阳光和几缕白云。
似乎闻到了秋天的味道。

关于文章
在疯狂debug两个XPath引擎之后,往文章中塞了文字、图片若干。
记录、整理实验数据,为了减少重复的手工劳动,简单学、用了shell和perl,很是体会到了脚本语言的功用。
做实验时考虑到了一些Java程序性能测试方面的需求:比如,前一个测试运行后如果“污染”了系统环境——系统变得处理器迟钝、缓存导致IO频繁,将会影响后一个测试的结果;测试时,监控程序对目标程序运行性能会有影响,如果目标程序对资源需求特别大,不要说监控结果的准确与否,监控能不能正常进行都是个问题;还有,我希望能够只监控指定代码段的CPU时间、CPU占用率、内存占用大小。
目前,我是用System.currentMilliseconds()和Log4j来记录程序的运行时间,用资源管理器和top来记录内存占用情况。试图做得更智能,于是检索到了介绍用JNI实现性能监控的资料[1][2],写了Java接口,搭建并走通了Java-C本地调用的开发环境,但是缺少在Linux下用C开发获取资源占用信息的经验,于是搁置。突然想到了YourKit Profiler,再检索profiler,于是HPROF[1][2]、JVMTI[1][2]、JIP等断断续续出现在面前......信息太多,回头再说!
上周内部邮件中有2封都是感叹灵图发展迅速的,本不想再发牢骚,但还是忍不住回信说说: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定下合理目标、专心、持续不停地做才可能做好事情!
文章拖得太久了,一方面因为缺少写作经验;一方面在题目范围内缺少积累,虽然写出来的不多,但相关内容的查找、学习、准备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另外,遇到难拱的“卡口”时的懈怠、懒散情绪也是一个原因。

关于项目
生来操心的命。
虽然文章进度缓慢,不再打算插手乱糟糟一堆堆的项目,但看到几个关联项目没有人把握进度,几个开发人员胡乱碰头,还是忍不住找师兄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师兄是技术牛人,但忽视项目管理的作用,也把项目管理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看得太简单了。

关于工作
在CSDN上看到胡伟武的采访,说道知识分子的最大运气是能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关联在一起。想到了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龙芯课题组,想到了李所长时时提醒以国家科技发展为目标考虑科研立项,也想到了电视《士兵突击》上一句台词:“信念这玩意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哦对,还有骑车在路上的sharp9。同时又想到这些言论在当前无厘头盛行的形势下似乎不合时宜,看看水木“博士求职”版面的凄凄惨惨,看看人们对博士的冷嘲热讽......
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它的理由,宏观环境、微观现象、外界影响、主观思想,太多的因子。不做评论,先尽量做好自己吧。
考虑了很多工作去向相关的事情,想要什么,特长、缺点是什么,已经具备的素质、技能有哪些。一次上茅房的时候似乎打定了主意。

2007年8月5日星期日

忏悔.爱

是魔鬼
对于这个我曾经认为神圣不可随便说出口的字眼
现在竟能这么粗俗地写下来

是地狱
以寻找它的名义
我犯了一些混

是天使
有限的时间内
我看不到能够拥有它的希望

是天堂
自以为接近过
现在又让我感到陌生 甚至恐惧

串门

昨天骑车去同学那儿玩,东四环姚家园,25KM。
全天体验了一把工作之后的周末生活,家庭聚餐、玩电子游戏、逛Nike工厂、打篮球、看电视,悠闲自在得让我难以适应。打球的时候遇到一帮球混子,自以为很厉害,叫嚣着输的一方做俯卧撑,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蹬车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不知道怎么的走上了北二环,还转了向。洗澡之后,室友归来,遇到高兴事喝了不少酒,步履正常但情绪亢奋,和家里人打电话聊了很久。我在迷迷瞪瞪之间,似乎听到他惊问电视怎么没图像了......
早上醒来,不,应该说是中午了,浑身酸痛。
室友又把昨天的喜事重复了一遍,再打开电视——正常。呵呵,这家伙。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朋友的同学的同学说

据说,朋友的同学的同学的邻居是我曾经的女朋友。
怎一个“晕”字了得,我还真想认识这位“曾经的女朋友”。

2007年7月31日星期二

纪念

截止今天下午,终于把欠款还清。
非常感激xingy、dzh两位同学。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7月将尽

7月将尽,多数实验室开始放高温假,毕业的学生差不多也都已经上岗了。三点一线的路上,学生越来越少,拉行李箱的却越来越多,似乎又到了一年中的一个Key点,我没有关心。论坛车版还是很热闹,我已兴趣寥寥。我考虑的是“难产”的文章,以及一年后自己的去向。
XX项目管理工作已基本移交结束,立刻觉得轻松不少,虽然还需要关照另一个系统的开发进度,但应付起来并不困难,目前能够将八、九成时间和精力放在文章和研究上。随着思路向研究方向的转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一方面觉得想法越来越踏实、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更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因为既需要精读更多的论文,又需要做更多的编码和实验来验证想法。前一段,仅初步整理实验数据就用去了N天时间,并且还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文章要求。
由于有单位来预定明年毕业生,老板问我的想法,也促使我不得不考虑工作问题。虽然在向一些“过来人”朋友请求建议,并且为英语面试做准备,但所有这些也只是简单的“热身运动”。
就这样,在焦虑中平静,在彷徨中寻求。

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邂逅”

后海周边是著名的食圈,小吃、饭店、酒吧的密度很高,在饭统网上名列前茅。
周五晚和朋友FB,出发之前在网上按照菜品、服务、价格等标准筛选,目标锁定为两家:邂逅和珠穆朗玛。但在公交线路上没有作足功课,虽然查了地图、记了车次,仍然辗转两三次才偶遇珠穆朗玛。说是偶遇,一点不错。乘27路在德内下车之后本想去“邂逅”,问路滨海胡同无果,便一头扎进据说能到达甘露胡同的巷子里,怀着侥幸心理往前走,途中看到“后海夹道”的小牌子,没想到再往前走不多远竟然邂逅了珠穆朗玛。
进餐厅的时候将近7点半,藏族歌舞演出刚要开始,运气还好。两个人的话,其实要一份康巴汉子、一份红花鳕鱼、两杯酸奶足够,有免费的奶茶和酥油茶。饭菜不错,服务很好,歌舞表演也有意思,临近结束时演员们踏着舞步鱼贯走下台来,主持人号召越来越多的宾客加入他们的队伍,就像兔子舞一样形成了一个圈,气氛高涨起来,音乐声中还不时夹杂着豪爽的藏式“吆喝”,有两个老外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学会舞步依然兴致勃勃。
9点钟,歌舞结束,宾客们也都要准备离席了。我们从夹道插入后海,以银锭桥为纽走了一个“8”字。在沿水两岸的道路上走着,时而凉风习习、柳枝拂面、恬静淡然,时而灯红酒绿、音乐交杂、人声喧闹。水面上游船攘攘,颇有南方乌篷船的架势,靠近岸边的地方还不乏攒动的游泳者人头。途中,在记不清什么地方又邂逅了“邂逅”,朋友的两只脚也接连扭了一双。归来时彻底迷失了方位,直至看到标有方向的路牌才找回了南北。
后海是适合享受的,甚至,有些堕落。

2007年7月13日星期五

分形 vs 全息

昨天听了所长关于三期创新的报告之后,和师兄说起所里遇到的问题其实和课题组遇到的问题相同。
联想到了涉及局部与整体关系的两个理论:分形与全息,搜到一篇比较两种理论的blog,懒得再搜集、梳理,排版抄记如下:
在分形理论的创始人,美籍学者曼德布罗特出版著名专著《自然界的分形几何》的同一年,即1982年,全息论的创始人,中国学者张颖清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生物体结构三定律》。有趣的是两书不但都以大量图片作为自己论证的材料,而且都以自相似现象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并由此奠定了各自理论的基础。曼德布罗特将分形定义为“组成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而张颖清将全息定义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显然两论都是以研究系统中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宗旨的,而且,是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相同或相似的侧面。当然,对于全息论来说,现已不只限于生物领域,十余年来,人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现了大量的全息现象。所以,全息论已从最初的生物全息推广到现在的广义全息,并将全息概念定义为“部分包含系统整体的信息”,从而扩大了全息概念的普遍性。
尽管分形理论与全息论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它们毕竟是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两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所以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差别不是程度和广度上的不同,而是本质和结构上的不同。当然阐明分形理论与全息论之本质不同并不排除两者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能性。相反,只有清楚地理解了这些本质的不同之后,它们之间有成效和有成果的接触才能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进行。

两论之本质特点

从本质上讲,全息论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相一致的,可视为东方古老文明在现代科学环境中的一种表现。东方思想把宇宙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甚至带有某种神秘性。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天地间万事万物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以整体与局部的性质不然是相互制约的,相互映照的。就拿张颖清发现的生物全息律来说,也是从他对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实现的。而中医理论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所产生的一个辉煌结果。因此,全息论对自相似现象的研究,其思辩多于逻辑实证;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注重自相似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多于其外部形态的描述和规律性的探索,而且把全息体看成一个具有严格规定和制约的整体,带有浓重的决定论色彩。例如全息生物学中,把个体的形成看成是全息胚按自身的规定不断转化的结果,它所探讨的是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全息胚之间的内部对应关系和内部相关性,并把整个生长过程和整体本身看成一种连续变化的结果。并且不把自相似现象只局限于形式上的局整变换,而是从信息论的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包含,这一方面为全息论与现代科学成果相结合提供了契机,而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某种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性。如宇宙全息论的倡导者们就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没有新东西的实体,它的任何微小的部分都包含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所以从整体上讲,现在的全息论虽可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还没有进入到数理论证阶段。
我们知道,西方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对自然、对社会都是从局部的、实证性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他们愿意把事物分解成独立单元的集合,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分形理论一开始便是一种纯数学的表述,即分形几何学。具体的渊源可以追述到1918年以来英国剑桥学派对分数维集合的研究,在数学史上也早有人构造各种各样的自相似集合,如康托集(1895年)、皮亚诺曲线(1890年)、科切曲线(1904年)、谢尔宾斯基地毯(1915年)、朱利亚集和法图集(1918- 1919年)等。曼德布罗特的开创性贡献主要不在于对分数维集合本身性质的研究上,而是他发现了自然界中的标度不变现象,并且利用分数维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自然界中的自相似现象加以分析,创立了自己的分形理论,从而又构造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数维集合(如曼德布罗特集等)。分形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多为随机的、离散的、非连续的复杂现象,并且通过自相似性将对象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统一起来。作为一种数学理论,分形有严格的推理过程和测量方法,再加上自身的简洁性便于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构建数学模型,从而对自相似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例如,曼德布罗特曾利用康托集构造了电子传输线中误差发生情况的一种模型,从而发现了这种阵发混沌现象的规则,即发生误差与无误差传输的比值保持恒定。也正是因为它是一门数学理论,它还不能属于真正的自然科学,尽管它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数学是关于逻辑上的可能性、纯形式(即脱离内容)的科学,它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形式上的规律性的描述,即不考虑自相似结构内部的现实的相互作用,它可以为自相似现象提供一个检验方法,如是否存在无标度区,但无法找到形成自相似现象的物理原因。正象曼德布罗特本人所承认的,他的计划的优点在于描述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所以说分形语言还不具备物理的意义。这也许正是对自相似现象研究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分形理论与全息论的一个结合点。

两论对复杂性的认识

复杂性问题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今“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分形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不规则集合也可称为复杂集合。这类集合一般是离散的、参差不齐的和不光滑的、所以从经典几何学看来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把它当成 “病态”对象加以排除。然而分形几何却从这种复杂的对象中找到了规律性,并且可以用简单集合遵循简单规则的反复迭代构造这样的复杂集合,反过来说这些复杂集合完全可以还原成一个简单的初始条件和一个简单的变化规则。此外,分形理论还提供了一个测量复杂程度的参数——分维。它是继熵、信息之后的又一个系统参量,所以,如何将分维与熵、信息统一起来,这可能是分形理论转化成物理理论的一个突破口。
而全息论一般不考虑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它认为全息系统是一个非常有序的结构,其内部各元素之间是严格制约的,所以它的注意力是在全息系统内部的相关性和局整对应性上,并不探讨对象的复杂性问题。

两论对机制的探索

分形理论认为形成自相似结构的机制是其自身的反复迭代。并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模拟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分形现象。如用中点位移法的反复迭代,可以制作出分形山的风景画来,其逼真程度不亚于实际照片。当然我们不能说真实的山就是通过这种迭代形成的,但至少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迭代可以产生类似于山的这种自然现象。况且,在自然界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通过迭代来完成自身演化的例子,如植物种系的发展过程便是通过种子这个“自变量”而得到成熟的果实这个“函数的”,而果实(准确地说是其中的种子)又作为“自变量”生成了下一代的“函数”——果实。如此这般反复迭代,物种的基因得到了延续,同时还演化出无数新的物种。可以说这里所提供的机制是符合逻辑的,但遗憾的是它仍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描述,所以只能称它为形成自相似现象的数学机制,而不是物理机制。
全息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此不同,它认为全息体的形成过程是全息元的性态的显现过程,也是全息元之间以及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制约过程。如全息生物学认为,生物体的生长过程是全息胚(全息元的一种)向着整体不断显化的过程。全息胚是镶嵌型发育的自主发育单位,它有对应着未来或现在整体的全部器官和部分在内的未来器官图谱。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各全息胚之间的相互制约(当然这种制约也是由基因控制的),全息胚的未来器官图谱中的每一部位与未来整体的通明部位是同一的,后者由前者发育而成。所以,全息胚中未来器官中的某一部位以其他部位为对照,与未来整体的同名部位之间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比较大,是整体的缩影。虽然这种对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机理上讨论的,但仍然带有某些思辩的色彩,而且,现在看来也只适用于生物界,对非生物界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与证伪。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已发现的自然界的自相似系统,几乎都是耗散系统,由于其内部具有自相似性,所以它也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如何形成这种奇异的序,恐怕是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而系统的耗散性,又是以系统的随机性为前提的,所以说非线性、随机性与耗散性很可能是形成这种结构的必备条件,因此,将分形理论、全息论、以及与自组织有关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结合起来,找出彼此的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将是彻底搞清自相似现象的物理机制的有效手段。

两论对世界的看法

“任何范围广泛的理论都意味着一种世界观……,任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看法的科学重大发展都是自然科学……”(贝塔朗菲语)。分形理论与全息论无疑是这样的理论,它们几乎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因此自相似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部分与整体的自相似调和也许是我们世界的本质属性。
按全息论的观点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世界,那种无限嵌套的结构,充满了宇宙的和谐,整体包含了无限的部分,而部分又体现着无限的整体,整体与部分的绝对对立消失了,有限与无限的绝对对立也消失了,那么我们也许真的能通过局部来通晓全体,或者通过局部的某一点;来控制整体上相应的部位,反过来也可从全体变化推断出局部的变化,这一设想从现代人的逻辑来看,可以说也是极为合理的。
分形理论在探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的同时,又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即所有的分形结构都具有分数维的特征。欧氏维数、拓扑维数等这类整数维数无法对这种参差不齐、有无限细微结构的形状进行准确的刻划。然而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着的恰是这种无规则形状。最近有人提出了分数维时空观,如果她真的能够取代我们习惯上的整数维时空观,那么无疑是一场革命。果真如此,许多事情对我们来说就要重新认识了。
如此看来,能不能说我们的世界就是分形或者是全息的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事实:牛顿利用欧氏几何学创立了绝对时空观,并发现了著名的牛顿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把从天上到地下的许多自然规律统一了起来,从而发现和预见了许多自然现象。二百多年里,人们一直认为牛顿定律是绝对真理,是对自然界最本质的揭示。然而,爱因斯坦排除了这种牛顿幻觉,他根据非欧集合学建立的相对时空观扬弃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从而他对自然的认识远远超出了牛顿力学所能及的范围,使人们对自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全新的发现。然而,我们并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是绝对真理,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谬误。其实它们都是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探索和认识的手段,只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比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要深刻一些。同样的道理,根据分形几何学所创立的分维时空观,也不是宇宙的终极真理,他也是人们探索自然和认识自然的一种手段。正如海森堡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是简单地描述自然、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与我们相互作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分形理论还是全息论,都是一种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有效手段。

——本文原载于《分形理论的哲学发轫》一书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较劲儿。

有时候挺能较劲儿的。
对一个师兄,心里就拧着一股劲儿,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尽量减少接触。前段时间,老板将学生分组,让几位师兄代为管理,我就坚决抵制受他领导,在他面前背后表现了一些脸色。
讨厌是有原因的。在小组初创阶段,我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常常被工作折磨得焦头烂额、气急败坏、情绪暴躁。那段时间,另一位师兄给我很多帮助和信心,而这一位则不冷不热、阴阳怪气地说什么“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故意在我面前说什么项目管理没什么用。这位师兄极具鼓动、感染能力,举着无厘头的大旗把一帮师弟师妹纠集在自己身边,而无厘头是排斥傻傻努力工作而又没有成效的“傻蛋”的,我自然被排斥在外,甚至成为嘲讽目标。
这个心结在去年给我带来很多郁闷,幸亏得到了一位同学的鼓励。随着工作逐渐顺利,心结被暂时搁置。但由于有了这个心结,再看他的时候就戴上了有色眼镜,总能从他身上发现这样那样的缺点。于是,排斥心理越来越严重。他前天问我周末有没有空一起玩,我拒绝之后,绷紧的较劲儿神经突然松弛下来,开始反省。
想到了电影《剃头匠》里老人家总结一辈子说的一句话:人呐,不能老拧着劲儿。老人家说的其实是以老庄态度对待生活,单就对人来讲这句话也是对的。老较劲儿不好,但放开应当经历一个过程,有点血性才会较劲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较劲儿之后放开,这个过程挺好。就像归隐,成功之后隐匿叫归隐,无功而隐叫逃逸。
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放开。这次像小媳妇似的写下这么多怨言,是放开的第一步。
对这种“冷战”状态,他是有感觉的,但不会知道原因是什么,我想以后也不会有机会了解。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雨探798

工作紧张,但又不想放弃骑车,因此把骑行时间缩短至周六半天。上周走了趟四环,本周原计划去时态空间-网上说是798的一个工作室。
走水立方、鸟巢,修建中:

上五环,误入绿林深处,几户农家,阡陌交通,犬犬相闻(没错,两只大狗):

来广营晕向迷路(五环的路太恶了),瓢泼之时在酒仙桥北路某处避雨:

最终辗转至798南门:

和想象中的地下工厂的情形截然不同, 竟然是有书有画有商有贩的社区模样,井然有序。路边有大树,墙上有涂鸦,还能时时看到各种类型的雕塑。将工厂老房子翻新做成的个性工作室一个挨一个,虽然 以XX空间命名的工作室很多,但怎么也没找到时态空间。

幸好当时雨不大,在里面慢慢悠悠的骑车转勉强说得过去。有不少人在里面打着伞逛,我也体会到了头盔的另一个功用。
回来的时候又是迷路,方向感几度丢失,晕死。
全身湿透,可算是过瘾了,洗了小半天衣服。

2007年6月28日星期四

与Web架构有关的博士论文

在Matrix上看到的消息
一批Web开发爱好者翻译发布了一篇Web架构设计领域“圣经”级的文献, Roy Thomas Fielding博士的博士论文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 Design of Network-based Software Architectures
作者是HTTP协议和URI技术的主要设计者,Apache Http Server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对Web有着深厚的理解。
该论文于2000年完成,关注于现代Web架构设计的原理及其与其他架构风格的区别,提出了REST概念。

Silverlight? Moonlight!

刚搜到微软Silverlight横空出世的消息,还没来得及为其炫酷惊讶,就又看到消息说mono开发者用21天的时间在Linux下实现了Silverlight的姊妹版-Moonlight。

2007年6月21日星期四

彷徨

进...
退...

NASA机器人软件框架开源

机器人开发者听到的又一个好消息:NASA开源了可复用机器人软件框架CLARAty(Coupled Layer Architecture for Robotic Autonomy)的部分模块。
CLARAty是可复用机器人软件的集成框架,定义机器人功能的公共接口,并集成给定功能的多个实现,主要由火星技术计划资助。
本次发布,0.10-beta版本,可以从http://claraty.jpl.nasa.gov获得,包括CLARAty的44个模块,约100K行代码,遵循JPL许可证。本次发布的软件模块是NASA Ame研究中心、CMU、UM联合研发的核心机器人开发模块,约占CLARAty总模块数的10%。

2007年6月16日星期六

父亲节

明天是父亲节,记得往家里打电话。
媒体上出现不少父亲节相关的消息,在新华网上看到一组图配文,对两幅图片印象深刻。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HotSpot内存管理 [笔记]

Memory Management in the Java HotSpot Virtual Machine
whitepaper
Sun Microsystems
April 2006

本文描述J2SE 5发布版JVM中可用的垃圾回收器,并给出垃圾回收器选择和配置的优化建议。
首先针对显式内存管理和自动内存管理的比较进行简短的讨论。表明显式内存管理所带来的挂起引用和内存泄漏两大主要问题,在现代面向对象语言中广泛应用的自动内存管理能够解决此类问题,自动管理的功能通过垃圾回收器实现。
然后说明垃圾回收器的基本概念。垃圾回收器负责分配内存,保证所有被引用着的对象在内存中,回收垃圾内存。垃圾回收能够解决大部分内存分配问题,但不是全部,比如无限创建对象并长久使用直至内存耗尽,同时垃圾回收本身是非常耗费资源的复杂任务。设计和选择垃圾回收算法时需要作出一些选择:串行抑或并行,并发抑或中止,紧凑、非紧凑抑或拷贝,等等。垃圾回收器的性能指标包括:吞吐量、时间开销、中止时间、回收频率、空间开销、回收速度,等等。当采用分代回收技术时,内存按照年龄被划分为很多代,针对不同代应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

J2SE 5.0 update 6版本的HotSpot JVM中有4个垃圾回收器,均采用分代技术。HotSpot将内存组织为三代:young、old和permanent。大多数对象最初分配在young区域,经历若干次回收仍保留下来的转到old区域,一些大的对象可能直接分配在old区域,permanent区域保存着描述类、方法的对象以及类、方法信息,便于垃圾回收器方便管理。
当young区域装满时,执行young代回收,当old或permanent区域装满时执行全回收,一般先对young代进行回收,然后由一个回收器同时对old和permanent代执行old代回收算法。如果需要执行紧凑算法,每个代分别进行。
为了加速分配,HotSpot采用了简单的bump-the-pointer技术,保存先前分配对象的末地址,便于连续分配,减少碎片。对于多线程应用程序,分配操作必须是线程安全的,如果用全局锁则将降低性能,HotSpot采用了Thread-Local Allocation Buffers (TLABs)技术,给每一个线程分配私有缓冲区用于内存分配,提高多线程分配吞吐量。

当使用Serial回收器时,young和old回收均采用串行、中止方式,管理的内存空间较小,一般用于客户端应用程序,它们没有最小化中止时间的需求。这是缺省的垃圾回收器。显式选择方式为-XX:+UseSerialGC。
Parallel回收器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多核CPU,适用于具有多个CPU的机器,并且要运行的程序没有最小化中止时间的需求。此回收器已被Parallel Compacting回收器取代。
Parallel Compacting回收器在update 6版本引入,与上一个回收器的区别在于old代垃圾回收过程采用了新的算法。此回收器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多CPU,而且减少了中止时间。但它不适于large shared机器(如SunRays),此类机器上没有任何一个应用程序能够独占长时间独占多个CPU,这时可以考虑减少垃圾回收所用的线程数(-XX:ParallelGCThreads=n)或者选择其他的回收器。显式选择方式为-XX:+UseParallelOldGC。
Concurrent Mark-Sweep (CMS)回收器用于解决如下问题:对于许多应用,快速的响应时间比端到端的传输更重要;young代回收一般不会引起长时间程序中止,而old代回收虽不频繁但会造成长时间中止,特别是管理较大内存时。如果应用程序所占用的常驻内存较大,并且运行在多个CPU的机器上,比如web服务器,则适用此回收器。对于运行在单核机器上、占用中等大小常驻内存的交互式应用程序,它也能优化其运行性能。显式选择方式为-XX:+UseConcMarkSweepGC。如果希望以增长模式运行,则需要再开启-XX:+CMSIncrementalMode选项,适用于有最小化中止时间需求而所在机器只有一两个CPU。

垃圾回收器的选择、heap大小、HotSpot虚拟机(客户端抑或服务器)的选择都是自动完成的,基于应用程序所在的平台、操作系统。J2SE 5.0发行版引入了垃圾回收动态调优的新方法,称为ergonomics,目的是用最少的命令行参数达到性能优化的效果。用户指定所需要的行为,垃圾回收器动态调整各个heap区大小以达到需求目标。
服务器的定义为具有2个以上物理CPU,2G以上物理内存,此定义适用于所有平台,除了运行Windows的32位平台。
在非服务器机器上运行时,缺省参数为client JVM, serial回收器,初始heap大小为4M,最大heap大小为64M。
在服务器上运行时,JVM缺省为server版,缺省的回收器为parallel回收器,除非显式指定-client选项,此时回收器缺省为serial回收器。初始heap大小为1/64物理内存大小,最大值为1G,最大heap大小为1G。

推荐开始时让系统自动选择优化,测试应用系统的性能是否可以接受。出现性能障碍时,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垃圾回收器的选择,根据性能度量、分析工具的输出结果调整选项,控制heap大小或垃圾回收行为等。
除非出现长时间中止的情形,尝试分配尽量大的heap大小。吞吐量是与可用内存量成比例的,具有足够的可用内存是影响垃圾回收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
确定最大内存量之后,可以考虑调整不同代的大小。影响回收性能的第二大因素是young代比例。原则是尽量多地分配内存给young代,除非出现old代回收超时或较长的中止时间的情形。如果采用serial回收器,young代大小不能过半。如果采用某种parallel回收器,指定期望行为是更好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指定确切的heap大小。

垃圾回收性能的评测工具:
• -XX:+PrintGC
• -XX:+PrintGCDetails
• -XX:+PrintGCTimeStamps
• jmap
• jstat
• HPROF (JDK5)
• HAT (JDK5)
http://java.sun.com/j2se/1.5/pdf/jdk50_ts_guide.pdf
http://java.sun.com/developer/technicalArticles/Programming/HPROF.html
https://hat.dev.java.net/

GFW!

且不说Blogger再次被封,Flickr的图片链接竟也全面失效,又见识了GFW的彪悍!
在slashdot上看到两条针对此事件的消息:
China Censoring Flickr
Yahoo Confirms Beijing Blocking Flickr
不做任何评论!

2007年6月3日星期日

香山,一个人的作业。

一个人的作业,因为从出发开始就没跟上队伍。:(
早上订5点的表竟然没把我叫醒,睁眼开机一看7:18(ft!),收到hyper短信若干。赶紧回电话,最终还是骑过去,只是连累他们等了一个多小时。
蹬过去快8:30了,见到了传说中的木木、hyper和另一位MM,由木木带领从马道上去。
可能是因为早上没吃饭,也可能是由于最近休息不好(客观理由,嘿嘿),刚爬了一点点就觉得气喘吁吁、直冒虚汗,坐下休息的时候身体就像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始终落在最后,为了不拖累他们,决定蹭到挂甲塔后独自行动。他们可能去了望京。
挂甲塔正在施工,休息一会儿,反走上次和static、lagrange骑的防火道,轻松蹬到快活林。
对着快活林小路入口瞅了好久,忍不住诱惑,决定摸索一下。刚体验了一点越野的爽快,就摔了一跤,之后又连摔三跤,后来发现搞反了前后刹。伤痕累累地往前走,小路就蜿蜒在山谷边上,看着恐怖的时候就推着。小路上遇到很多徒步者,也有不少骑车上山的。
不大会儿回到了防火道上,一路下坡,经团城演武厅回城。
到版二处装了个水壶架,在一品粥FB后回窝治伤。
一个字,惨。不过,我发现已经喜欢上了香山,决定向木木学习,以后的周末慢慢搞定香山。

附照片:

2007年6月1日星期五

送行

六一,sharp启动了漫长而潇洒的旅程,向拉萨进发。
五点半,由于困意太深,打算放弃骑车送行的计划。跑到公寓门口发现小刚、static、lagrange、hyper已在,static要伴行到大同。经不起lagrange和hyper的诱惑,我跑回宿舍提车。六点半弱,sharp出现,全副武装,祝福、合影之后,static、lagrange、hyper我们四个护送sharp启程。大约经一个小时,到达玉泉校区后街,挥汗作别。回到公寓时正好八点。
据最新消息,sharp和static今天骑行136KM,落脚孔涧。
Bless sharp一切顺利。

附:sharp的骑行日记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写文章

经师兄向老板建议之后,老板留给我很多写文章的自主时间,工程方面的压力逐渐转移到员工和师弟们身上。
做工程是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写文章则首先要发现问题,这是与写代码、写方案不同的又一种痛苦。这需要遍览相关文章,把握现状,或者从工程需求中寻找可能的切入点,总之是想破脑袋寻找插针的缝隙。有时觉得有了想法,激动一下,但随着进一步整理思路、阅读文章,发现又没什么可写的,随之跌入郁闷,继续摸索。阅读、想象、书写整理,反反复复,蹒跚前进。另外,借这次写文章的机会,我还计划参与一项开源项目,圆半个心愿。
需要补上的一点,在前一段工程、研究并行期间,由于烦闷而将不耐烦的火气撒在一个朋友身上,据说伤害了这位同志,在此道歉。

解子石

昨天早上7点半从公寓出动,一行8人,经上地、阳坊、昌平、长陵的60KM平路,过下、上口村开始爬10KM的坡路,返回时从长陵过十三陵水库,穿昌平城、上地,过清华西门和南门,约晚上9点半抵达公寓,总行程140KM。
上周体验了坡路的艰难,这周才晓得距离拉长、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平路也不轻松。过上地之后脑中就开始浮现“路遥知马力”这句话,踏频、发力难以为继,要知道这才只是单程的大约1/5距离,难以想象竟然能撑下全程。从下口村开始爬坡的时候,两位同志信誓旦旦地要爬两次,两位同志决定放弃,我是抱着拼死一把的态度尾随上山。当我在半山腰路边躺着休息的时候,X2的三位猛人已经从山顶下来准备再爬一次,当我最终气喘吁吁蹭到山顶的时候,他们就又在那里了。
放坡很爽,是整个路程中的幸福事之一。上地至十三陵沿路的樱桃采摘园也是可纪念的,大大的樱桃让我们流了一路口水。还有清华南门的一品粥,长途跋涉之后的畅饮,是再爽没有的了。
解甲,洗刷,沉睡。

附照片:

2007年5月22日星期二

至今出现的Linux发行版

看到一篇分析Linux桌面系统难以普及的原因的评论,总结说有5条,有点道理,但不是很感兴趣。
不过其中有一幅图片不错,总结到目前为止所出现的Linux发行版:

出家

庙在心中,心在路上。
清风拂面,步步莲花。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骑香山

昨天骑香山是周三刷街之后的第一次周末骑行活动,对爬坡有了切身体会。
中午12:30和static、lagrange从公寓出发,大约18:00爬完两个望京楼在三岔口准备下山,19:00多在山脚北辛庄进餐,晚上21:00多返回宿舍。
从金山陵园开始爬坡的过程,用一个“狼狈”不足以形容,还没到茶棚就感到体力明显不支,并且出现中暑症状,幸好static带着藿香正气水。终于捱到了鬼笑石,视野开阔,拍照留念。接下来经快活林到挂甲塔一段就是一路下坡,有些弯路比较危险。正当我以为该走马道回返的时候,static又提议冲到望京楼,抱着“骑不上去就推上去”的态度还是继续爬坡。static在前面狂蹬,我和lagrange在后面骑骑、走走、停停。路上偶遇一对夫妇,大妈问:“你们这是人骑车还是车骑人啊”。苦笑,可以想见我们的狼狈相。
爬完所有的坡路在三岔口准备冲下去,心情舒爽。冲下来的时候紧握车闸、浑身使劲、一路兜风,虽然危险,但比起爬坡来滋润多了。据lagrange报告,车圈温度已达到50度以上。
爬坡之后在平地骑车感觉幸福无比。
如果说有收获的话,一是体验了BT的爬坡,二是对调节变速增进了认识,三是坚持。

一些照片:

2007年5月19日星期六

新人招聘

最近项目紧张,而我忙文章,师弟备考,人手短缺,昨天和师兄论及招聘新人的问题。
在态度、能力方面,我们看法一致,认为踏实、主动、有想法、思维灵活是开发人员的必要特征。
但在性格与协作能力上有分歧。师兄认为高手一般是有些个性的,团队应当是多元的、宽容的。而到目前为止,我仍然认为团队内部的沟通涉及技术与生活,一个良好的团队在两方面都不应当存在任何沟通壁垒,一个合格的开发人员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应当是“真、善、美”的。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小组内部现在基本能够做到“不设防”。

补:
发现笔试和机考还是很有必要的,能看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韧性和能力,技术上可以暂时不牛,能力可以暂时欠缺,但不能没有想尽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韧性。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第一次刷街

昨晚20:30于公寓门口集合出发,至西直门与另一拨队伍汇合,十二个人鱼贯而行、浩浩荡荡,经东直门、建国门、天安门、后海、西二环、明光村、知春路,回到公寓已经是23:30。
三个小时的行程中歇息4次,平均速度二十多一点,最高达到三十多,对于老驴们不算什么,不过我是勉强撑下来的。大家途中欢声笑语,由小刚殿后,Agent背负两只音箱,时前时后、时左时右,于是队伍中又有了许巍的吉他声和歌声环绕。
回到宿舍之后,饮啤酒一罐,食夹饼一个、猪蹄一只、饼干半袋,洗刷酣睡。

附合影(都没带相机,只能用手机凑和):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性格决定一切

宁可醉饮清风,也不愿敷衍自己;
即使忍痛失去,也不会委屈地追求。

2007年5月13日星期日

车到手,纪念。

瞅了几个月的论坛,东方红、自行车旅行网、绿野、水木,今天终于等到合适的车:
Giant 740,7、8成新,780大元
书面感谢ZJL同学帮我审车。
头盔等装备下周也要到了,想到马上可以上路,兴奋!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转:Google、Intel、MS投资TeRK

原地址:http://www.qcdz.cn/InfoHtml/2007-4/200742895229.shtml
谷歌、英特尔和微软日前正在进行一项投资,该项投资可能会变成一场机器人的入侵。来自这三家技术公司的资金已经能让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一系列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人,采用现成的组件,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这种机器人。
作为远程呈现机器人套件(TeRK)的组成部分,去年夏天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和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Charmed Labs的成果被公布于众:机器人技术的助理教授Illah Nourbakhsh及其机器人社群的成员、教育和科技授权实验室创建了针对机器人构建的一系列“秘方”。机器人的范围可能包括从安装了照相机的三轮车到配备了传感器的花朵。
TeRK的核心是被称作Qwerk的机器人控制器,该控制器可通过Charmed Labs的网站获得(售价349美元)。该单元起到电子大脑的作用,并能处理无线互联网联接、运动控制,以及发挥像发送和接收照片、视频这样的作用,并对RSS传播做出响应,它还可进行网络搜索。
Qwerk是一种基于Linux的计算机。它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来控制引擎、伺服系统、照相机、放大器和其它装置。它也能接受像网络照相机和GPS接收机这样的外围设备。
Charmed Labs的总裁Rich LeGrand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在我们设计Qwerk时,我们利用一些低成本但却是高性能的组件,这些组件最初是开发用于消费电子行业的,结果就发明了具有优异性能、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机器人控制器。”
除了教育和娱乐外,也计划把机器人用于实际的应用,例如能用机器人来对住宅或宠物进行监控。未来将要开发的方向包括用来测量噪声和空气污染的环境传感器。
Nourbakhsh不赞成“机器人应当是什么的这种令人讨厌的提法”。这或许可以解释Nourbakhsh及其工作小组正在从事的秘方研究:一头可以控制的喂饱了的泰迪熊。

2007年5月5日星期六

又一个“五一”

疯跑疯玩地已消耗了过半假期。
4月30日,雨,三五好友,名柜嚎歌一宿。惊闻高音,挥洒自如,漫过《山路十八弯》,徘徊《月亮之上》,旋而上者,徜徉《青藏高原》。
5月1日,晴,同学夫妇租住处聚餐,白、红交替,酒过三“种”,赏自编元旦恶搞剧目,记若干精彩台词:
2046年的2月31日,我终于要答辩了。
轻轻地,我来了。轻轻地,我又走不了了。
师兄师姐都在,只是容颜改。
我动故我在。我不动,我还在。
为人民币服务。
5月2日,遥祝好友结婚、exgf订婚。
5月3、4日,热,承德,“才子”三人同佳人两位,参大佛,拜红台,游山庄,行路M里,拍照N百张,就餐T余次(壮观、舒爽、轻淡各一次,含厕所奇遇一次),观戏片断。近暮,归去来兮,惨惨然。
5月5、6、7日,趋于平静,拟拼命,攒文章。

2007年4月29日星期日

牢骚

最近很郁闷,火气冲天,憋着一肚子气。
老板不知怎么想的,短期内招揽了一堆项目,觉得每一个都是有背景、有前景、有市场,每一个都想吞下。需求一层层地更新,恨不得一天一个变化。也不考虑一下,包括秘书阿姨在内,实验室总共有多少人力可用;不考虑一下,即便大规模招人也满足不了当前急剧变化的需求,何况他老人家根本不想花合适的价格招合适的人;更不用说指望他考虑学生的研究方向、毕业问题。
在“雄心勃勃"的老板手下,不存在合理的工程进度管理,也不存在和谐的团队文化!
郁闷的我们,只能自娱自乐,借酒浇愁。
不管怎么样,五一马上到了。

2007年4月24日星期二

gmplayer

系统:ubuntu 7.04
主程序:自动安装
解码器:下载mplayer-codecs-all库集,解入/usr/lib/win32(据说新版mplayer支持/usr/lib/codecs)
音频:alsa,非阻塞
视频:X11(XImage/Shm)
字幕:cp936 + XXX/sthei.ttf + unicode
全屏:[.mplayer/config]文件中追加zoom = yes

为五一全假而战

近期工作繁多,老板催逼紧迫,有意向将五一假期缩短为两天。
我是痛恨加班的,平时分配任务的时候尽量留出余地,预计在正常工作时间能够完成。
但这次为了能够得到五一全假,不得不召集全组人员,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宣布执行非常措施,节前的一周尽量加快进度,为五一全假而战。
得到了组员的支持,下面要做的就是绝对保证进度和说服老板了。

2007年4月22日星期日

落寞

落寞是因为曾经有期待、有热情。
因这许久没有出现过的落寞,常常想念酒香。
落寞之后,依然将热情着落于工作,几乎失去文字和语言能力。
落寞之后,并不想反刍清愁滋味,麻木,但可以美其名曰:平静。
落寞之后,重心下沉,更坚定地往前走。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拜佛

朋友说在雍和宫拜佛跪了一天。
累的时候,我也希望能有奇迹,但始终不敢把力量的源泉搁置在看不到摸不着的各路神仙头上。
不过我相信,有信仰的人是善良的。
衷心地祝福。

WebGIS的未来

GIS的未来在Web,Web的走向是整合、交流、协作,WebGIS的趋势就是人们利用Web平台针对空间地理信息的整合、交流与协作。
Web作为互联网计算平台的形势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桌面应用软件移植为Web上的服务功能。随着服务的增多,服务功能的整合与互操作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发展方向的原动力就是人们对资源整合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GIS向Web的迁移不是新鲜事,GIS功能的服务化和互操作呼声也已经招来了空间信息服务风风雨雨的一片天地。学院派的概念、理论、文章铺天盖地,但大都流于空泛,像用水泡过的白菜。在学界纷纷攘攘的时候,倒是一向被指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家在做着踏实的工作,看着商家秀出他们的工作成果(比如Map、Earth),学究们(有真的也有假的)眼睛有点直,说话有点虚,悄么声地放下水瓢,不好意思再往白菜上浇水。现在水已蒸发,留下的是一条条硬梆梆的白菜帮子-OGC的OWS系列规范。
接下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学院派的理论全无效了吗?商家已经把工作做尽了吗?其实在学究所不屑的空间信息服务工程实现中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在服务基础设施没有完善、并且对服务实现没有什么具体概念的时候畅想服务组合与互操作无异于幻想空中楼阁。适当设计一下空中楼阁的样子,简单地定个位,真正做事的时候把它当成指引方向的灯塔即可,如果一味描述和颂扬它的美好,还是转行写散文比较好。
我心目中的空中楼阁是什么样呢?一个数字地球平台,政府和企业将物理性的、政治性的、统计性的地理信息一层层覆盖。但是要真正成为“数字地球”,就要有你、我、他的参与,要有众生的行为在其上。因此,要让地球人能将自己的印迹留在所关注的每个角落,能搜索到所关注的人和信息,能和关注的人交流,能与人协作,形成各类数字社会行为才算完成真正的“数字地球”。考虑到实现,平台是什么样的?Map和Earth就够了吗?可以肯定的是首先会出现多个平台,就像现在围绕不同的社区网站、IM软件所形成的形形色色的Social Network (SN),围绕多个平台也会出现很多社区,那么社区如何融合?平台间以及不同人所标注的地理数据的语义融合怎么解决?平台中的人员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如何对应?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不同的对应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与价值?信用问题呢?人们所标注的地理数据的正确性、精确性应不应当控制,如何控制?最终,人们将现实生活数字化,将数字生活现实化,形成另一个数字社会......
赶紧刹住!!
胡思乱想,其实没有太多新意,只是忍不住总结一下越来越清晰和糊涂的想法。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听从心灵的召唤”

向徐小平同学致敬。

2007年4月6日星期五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rural areas

Once, it was said that Google would create Operation System (GOS). GOS has not appeared, howeve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not lost their guesses. This can be verified by the 80600000 search results of "Google Operation System" at Google.
To my knowledge, there is not any official message about GOS, but we can see more and more desktop tools emitting from Google Lab. Google Desktop Search, Google Earth, Google Toolbar, Google Picasa, Google Pinyin Input method, and there will be more.
This trend reminds me of a word of Chairman Mao,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rural areas. Is this Google's strategy?

technical management

Two years ago, I was sitting with my head buried in program codes.
Last year, I was tormented by project plan, process control, task assignment, personnel encouragement.
Now, I can quickly do technical decision, organize members quite easily, and settle down with some technical details or my research interests. This is only valid in my familiar domain, of course.
No tricks, but skills which are from long-term experience.

thoughts delayed (TBC)

I wish they are not aborted eventually.

to create a mini clever robot;
to enable gaim with audio and video;
to implement an open source tool pervasively used;
to implement a cartoon-line map tool aiding my history reading;
to implement a digital earth which can be filled and retrieved by populace;

TO BE CONTINUED!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无线第一帖

本子买了两年多了,由于网络环境和所用操作系统的缘故,一直就没用过无线网络。
所里的无线网络已投入使用,再加上ubuntu的帮助,今天终于过瘾了。
之前用FC、Debian的时候都没有耐心完成无线网卡的驱动安装和配置,ubuntu的硬件驱动数据库确实强悍,ipw2100直接可以使用。但network-admin的无线网络扫描能力有点弱,需要用iwlist才能找到当前环境中可用的ESSID。
虽然速度赶不上有线网,连接也不稳定,但跳动的指示灯还是让我着迷不已。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圈圈点点

一湖烟水,两眸星光,一幅圆圆脸庞;
一幕丝雨,一线长廊,一点甜美想象;
一酌清酒,半盏莲花,醉卧故园西厢。
不胜寒意,被裹坠地,惊觉工作、文章。
。。. .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my desktop

Concision, my favourite style.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十年编程无师自通[收藏]

...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 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经典文章,英文原文在此,国人翻译的中文译文转贴如下:

《十年编程无师自通》

为什么每个人都急不可耐?

走 进任何一家书店,你会看见《Teach Yourself Java in 7 Days》(7天 Java无师自通)的旁边是一长排看不到尽头的类似书籍,它们要教会你Visual Basic、Windows、Internet等等,而只 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我在Amazon.com上进行了如下搜索:    pubdate: after 1992 and title: days and (title: learn or title: teach yourself)(出版日期:1992年后 and 书名:天 and (书名:学会 or 书名:无师自通)),
我一共得到了248个搜索结果。前面的78个是计算机书籍(第79个是《Learn Bengali in 30 days》,30天学会孟加拉语)。我把关键词“days”换成“hours”,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结果:这次有253本书,头77本是计算机书籍,第78本是《Teach Yourself Grammar and Style in 24 Hours》(24小时学会文法和文体)。头200本书中,有96%是计算机书籍。
结论是,要么是人们非常急于学会计算机,要么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计算机惊人地简单,比任何东西都容易学会。没有一本书是要在几天里教会人们欣赏贝多芬或者量子物理学,甚至怎样给狗打扮。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像《Learn Pascal in Three Days》(3天学会Pascal)这样的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
  • 学会:在3 天时间里,你不够时间写一些有意义的程序,并从它们的失败与成功中学习。你不够时间跟一些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起工作,你不会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什么滋味。 简而言之,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学到很多东西。所以这些书谈论的只是表面上的精通,而非深入的理解。如Alexander Pope(译注:英国 诗人、作家,1688-1744)所言,一知半解是危险的(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 Pascal:在3天时间里你可以学会 Pascal的语法(如果你已经会一门类似的语言),但你无法学到多少如何运用这些语法。简而言之,如果你是,比如说一个Basic程序员,你可以学会用 Pascal语法写出Basic风格的程序,但你学不到Pascal真正的优点(和缺点)。那关键在哪里?Alan Perlis(译 注:ACM第一任主席,图灵奖得主,1922-1990)曾经说过:“如果一门语言不能影响你对编程的想法,那它就不值得去学”。另一种观点是,有时候你 不得不学一点Pascal(更可能是Visual Basic和JavaScript之类)的皮毛,因为你需要接触现有的工具,用来完成特定的 任务。但此时你不是在学习如何编程,你是在学习如何完成任务。
  • 3天:不幸的是,这是不够的,正如下一节所言。

10年编程无师自通

一些研究者(HayesBloom) 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 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包括国际象棋、作曲、绘画、钢琴、游泳、网球,以及神经心理学和拓扑学的 研究。似乎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即使是莫扎特,他4 岁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在他写出世界级的音乐之前仍然用了超过13年时间。再看另一种音乐类 型的代表??披头士,他们似乎是在1964年的Ed Sullivan节目中突然冒头的。但其实他们从1957年就开始表演了,即使他们很早就 显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第一次真正的成功之作《Sgt. Peppers》也要到1967年才发行。Samuel Johnson(译注:英国诗人)认为10 年还是不够的:“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过一生的努力来获得;稍低一点的代价也换不来。“
Excellence in any department can be attained only by the labor of a lifetime; it is not to be purchased at a lesser price.
乔叟(译注:Chaucer,英国诗人,1340-1400)也抱怨说:“生命如此短暂,掌握技艺却要如此长久。”
the lyf so short, the craft so long to lerne.
下面是我在编程这个行当里获得成功的处方:
  • 对编程感兴趣,因为乐趣而去编程。确定始终都能保持足够的乐趣,以致你能够将10年时间投入其中。
  • 跟其他程序员交谈;阅读其他程序。这比任何书籍或训练课程都更重要。
  • 编程。最好的学习是从实践中学习。用更加技术性的语言来讲,“个体在特定领域最高水平的表现不是作为长期的经验的结果而自动获得的,但即使是非常富有经验的个体也可以通过刻意的努力而提高其表现水平。”(p. 366),而且“最有效的学习要求为特定个体制定适当难度的任务,有意义的反馈,以及重复及改正错误的机会。”(p. 20-21)《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在实践中认知:心智、数学和日常生活的文化)是关于这个观点的一本有趣的参考书。
  • 如 果你愿意,在大学里花上4年时间(或者再花几年读研究生)。这能让你获得一些工作的入门资格,还能让你对此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但如果你不喜欢进学校, (作出一点牺牲)你在工作中也同样能获得类似的经验。在任何情况下,单从书本上学习都是不够的。“计算机科学的教育不会让任何人成为内行的程序员,正如研 究画笔和颜料不会让任何人成为内行的画家”,Eric Raymond,《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新黑客字典)的作者如是说。我曾经雇用过的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仅有高中学历;但他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软件,甚至有讨论他本人的新闻组,而且股票期权让他达到我无法企及的富有程度(译注:指Jamie Zawinski,XEmacs和Netscape Navigator的作者)。
  • 跟别的程序员一起完成项目。在一些项目中成为最好的程序员;在其他一些项目中当最差的一个。当你是最好的程序员时,你要测试自己领导项目的能力,并通过你的洞见鼓舞其他人。当你是最差的时候,你学习高手们在做些什么,以及他们不喜欢做什么(因为他们让你帮他们做那些事)。
  • 接手别的程序员完成项目。用心理解别人编写的程序。看看在没有最初的程序员在场的时候理解和修改程序需要些什么。想一想怎样设计你的程序才能让别人接手维护你的程序时更容易一些。
  • 学 会至少半打编程语言。包括一门支持类抽象(class abstraction)的语言(如Java或C++),一门支持函数抽象 (functional abstraction)的语言(如Lisp或ML),一门支持句法抽象(syntactic abstraction)的语言(如Lisp),一门支持说明性规约(declarative specification)的语言(如 Prolog或C++模版),一门支持协程(coroutine)的语言(如Icon或Scheme),以及一门支持并行处理(parallelism) 的语言(如Sisal)。
  • 记住在“计算机科学”这个词组里包含“计算机”这个词。了解你的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要多长时间,从内存中取一个word要多长时间(包括缓存命中和未命中的情况),从磁盘上读取连续的数据要多长时间,定位到磁盘上的新位置又要多长时间。(答案见下面。
  • 尝试参与到一项语言标准化工作中。可以是ANSI C++委员会,也可以是决定自己团队的编码风格到底采用2个空格的缩进还是4个。不论是哪一种,你都可以学到在这门语言中到底人们喜欢些什么,他们有多喜欢,甚至有可能稍微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 拥有尽快从语言标准化工作中抽身的良好判断力。
抱着这些想法,我很怀疑从书上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我读完了所有“怎样……”的书,却仍然感到自己是个茫无头绪的新手。30个月后, 我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重新拿起那些书来复习了吗?不。相反,我依靠我自己的经验,结果比专家写的几千页东西更有用更靠得住。
Fred Brooks在他的短文《No Silver Bullets》(没有银弹)中确立了如何发现杰出的软件设计者的三步规划:
  1. 尽早系统地识别出最好的设计者群体。
  2. 指派一个事业上的导师负责有潜质的对象的发展,小心地帮他保持职业生涯的履历。
  3. 让成长中的设计师们有机会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这实际上是假定了有些人本身就具有成为杰出设计师的必要潜质;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前进。Alan Perlis说得更简洁:“每个人都可以被教授如何雕塑;而对米开朗基罗来说,能教给他的倒是怎样能够不去雕塑。杰出的程序员也一样”。
所以尽管去买那些Java书;你很可能会从中找到些用处。但你的生活,或者你作为程序员的真正的专业技术,并不会因此在24小时、24天甚至24个月内发生真正的变化。

参考文献

Bloom, Benjamin (ed.)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Ballantine, 1985.
Brooks, Fred, No Silver Bullets, IEEE Computer, vol. 20, no. 4, 1987, p. 10-19.
Hayes, John R.,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Lawrence Erlbaum, 1989.
Lave, Jean,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答案

各种操作的计时,2001年夏天在一台典型的1GHz PC上完成:
    执行单条指令            1 纳秒 = (1/1,000,000,000) 秒
    从L1缓存中取一个word        2 纳秒
    从主内存中取一个word        10 纳秒
    从连续的磁盘位置中取一个word    200 纳秒
    从新的磁盘位置中取一个word(寻址) 8,000,000纳秒 = 8毫秒

脚注

本文的日文译本要感谢Yasushi Murakawa,中文译本要感谢郭晓刚,西班牙文译本要感谢Carlos Rueda,德文译本要感谢Stefan Ram。
T. Capey指出Amazon上面《Complete Problem Solver》 的页面中,《Teach Yourself Bengali in 21 days》和 《Teach Yourself Grammar and Style》被列在了“购买此书的顾客还买了以下书 籍”栏目里面。我猜其中一大部分察看这两本书的人都是从我这里过去的。

Peter Norvig (Copyright 2001)

爱因斯坦演讲三篇[收藏]

《我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藪,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实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探索的动机》
这是爱因斯坦于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讲稿最初发表在1918年出版的《庆祝麦克斯·普朗克60寿辰:德国物理学会演讲集》。1932年爱因斯坦将此文略加修改,作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的序言。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 (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Leibnitz)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在纪念的日子里,通常需要回顾一下过去,尤其是要怀念一下那些由于发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荣誉的人们。这种对于我们先辈的纪念仪式确实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对过去最美好事物的纪念,必定会鼓励今天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奋斗。但这种怀念应当由从小生长在这个国家并熟悉它的过去的人来做,而不应当把这种任务交给一个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并且从各式各样的国家里收集了他的经验的人。

  这样,剩下来我能讲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间和时间条件的、但同教育事业的过去和将来都始终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这一尝试时,我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各时代的有才智的善良的人们都已讨论过教育这一问题,并且无疑已清楚地反复讲明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半外行,除了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意见就没有别的基础。那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而有胆量来发表这些意见呢?如果这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些考虑而不想讲话了。
  但是对于能动的人类的事务而言,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不断地勤加拂拭和维护。我就愿意为这工作而努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国家也都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垤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发展于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在学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也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下,这里所讲的,虽然多少带有点绝对肯定的口气,其实,我并没有想要求它比个人的意见具有更多的意义。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除了在他做学生和教师时积累起来的个人的经验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做他的根据。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整理春节。

三周的春节假期结束了,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好日子也过去了。
为了不愿忘却的纪念,记文。
由于时间关系,放弃了骑车回家的疯狂念头。但还是忍不住上路,年初一下午在外环过了一把瘾。最近几年,家乡的城建发展很快,向西扩展的新城区中增加了一些药厂、住宅,听说区政府也将迁过去,东边扩展的大面积开发区更是生机一片,将会成为重工业、CBD、现代生活区的聚集地,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中心。骑行在亮堂的柏油路上,左右顾盼着空旷大地上的庄稼、湖沼、树林、厂房和别墅,心情也敞亮很多。同学问感觉如何,回答说饿,最后半小时的饥饿感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点没好意思说,屁股疼。
与同学的会面集中在年后,一拨拨的,断断续续。见了面,无非是吃饭、喝酒、唱歌,看看胖瘦和状态,互相交流一些八卦信息,了解各自的经历和新年的打算。今年从同学们那里听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订婚和结婚,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在为过日子操心忙活,一边为他们高兴,一边也在为自己着急。再有一件特别的事,甘心“堕落”陪一个同学体验了一下迪厅,由于没有胆量下池乱晃悠因此也不能体会他们的乐趣,只是坐在吧台无聊地喝酒,倒是震耳欲聋的音乐让我一夜没睡好觉。
在床头、马桶上、火车上,终于读完了沈从文的作品集,“堕落“的假日生活中,这些就是我能挤出的片断时间。沈从文的文字有着朦胧的诗意,把湘西的山水、竹林、人物渲染得像蒙蒙细雨中的草香,甜的、苦的,但都是轻轻的、温柔的。在CCTV-2评点的06年十佳自助游线路中,湘西之旅是其中之一。沈从文在作品中反复说明自己的性格,“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其经历与文字也是与之契合的。对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沈从文在作品中常有讨论,总的来说倾向于直接从生活中学习,但在后期逐渐多地从书中汲取力量,生活和书本都是不可或缺的。
与书相关的另一件乐事是,在家里的图书大厦又淘到三本书,伤心的是一点不打折。
常有人问以后有何打算,我只能说看不清再走走看,因为我实在望不到那么远,唯一能确认的是:在路上。
接下来的一年,任重,道不远。

2007年2月8日星期四

将要休息。

终于要回家了。
系统基本上线,作业也在最后时刻糊弄上去了。
晚上和一个长时不见的朋友狠撮了一顿,连吃了翅酷和千方鸭汤。
下一年的工作规划起了个头,但比较头疼的还是研究进展。

2007年2月5日星期一

近日之最

最激动的事——周六洗衣服太多,以至于睡不着;
最无奈的事——没有干的外套,周日蜷居宿舍;
最郁闷的事——与partner交流困难,作业没有进展;
最高兴的事——淘书,看书;
最尴尬的事——又相了一次亲;
最恐怖的事——工位相隔不远的一名同学劳累晕倒;
最盼望的事——放假,回家,休息。

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淘书

虽然事情很多,还是决定跑一趟图书大厦,作为周末的奖赏。
过程比较顺利,用IC卡乘735路来回8毛,三个小时淘到三本,《沈从文作品选》《顾城诗选》《元曲选》,结帐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向以“铁公鸡”著称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竟然能打八折。
本打算买个交通地图集,因为太贵没舍得,等春节回来有了车之后再说吧。
淘到一本好书就是收获一份好心情,就这一点来说,男人淘书与女人淘衣服并无二异。

2007年2月2日星期五

黎明前的黑暗

眼看就要放假,手头上却还有一堆工作。
一周内要上线的系统,马上要部署的Demo软件,来年的工作规划,最后一门课程的project作业......
神啊,主啊,佛祖,菩萨,你们都跑哪儿去了?

2007年1月27日星期六

《飞跃疯人院》

看完之后想到了《看上去很美》,都是反传统、反体制的精神电影。
我们就是被禁锢在社会体制这座精神病院中的精神病人,有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小说作者、导演以及对影片有共鸣的人们,有的人不能意识到,就像片中那些无意识的病人。意识到又如何?反抗?争取绝对自由?片末被折磨得痴傻的麦克默菲就是曾经被人们尊崇的自由主义战士。酋长逃出了疯人院,那又如何?他进入的是真实的社会。只不过从一个小的看得见的精神病院跳到一个大的无形的精神病院。只要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就逃不脱无名的药物、强加的规矩。
从个人角度来讲,社会中没有绝对的领袖、绝对的自由,即使处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所有的成员都在互相牵制。随心所欲的境界只在幻想中出现,清心寡欲的态度只不过像是酋长装傻逃避现状时的自欺欺人。
“阳奉阴违”是大多数人的态度。在匆匆忙忙、疲于奔命的时候,总是怀着逃脱生活压力的梦想,幸福时光也就是梦想被暂时满足的时刻,不会太久,接下来还要疲于奔向下一个幸福的时刻。也可以说,我们都是鼻子前面挂着萝卜的驴。

转载影评:

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曾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扬名国际。《飞越疯人院》是他自1968捷克"布拉格之春"之后流亡欧洲,并于次年到美国,在1974年拍了这部影片,并在1975年的奥斯卡奖中获得5项金像奖。
  《飞越疯人院》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
   丰富的隐喻性的破译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 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那里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强烈的叛逆情绪是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 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属于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形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 艺术创作。
  在电影中的疯人院里,体现出的是一种被遮蔽的压制,看起来气氛甚至似乎是和谐的,光线是柔和的,吃药治疗时放着轻柔的音乐,病 人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表现好的人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外出。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 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象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 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众"疯人",原来规 矩,安分守己的病号开始流露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 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破除的是一种仪式,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这些程序都遭到质疑,尽管麦克默菲每次的要求都遭到拉 奇德的拒绝,但是对于一直机械、呆板地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使得他们在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可以产生新的反映,如一 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可以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 "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似乎担任了一个恶毒母亲的角色,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秩序的是拉奇德,她永远处在一种端庄、对局势的把握游刃 有余的表情和状态。她调度着这个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她熟知他们的弱点,尽管她并不曾从人性的角度去了解过他们,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 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比利的孱弱、口吃都象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从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在告示 着比利"疯狂"的真因:母亲阻止了他同女孩的约会。比利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比利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大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 院里才能安全,尽管他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之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语言的功能,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充满男人的理智和风趣:我可以解 释一切。但是拉奇德甩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自己。他是被恶母亲不愿 孩子成熟的心态所杀戮。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叙事层 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机的处理上,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总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微仰镜头,拍病人时,多用稍俯的镜头。吃药和拉 奇德主持的心理治疗意识反复出现,且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吃药和心理治疗是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设置作为简洁的视觉陈述和表意,不仅在重复 上延宕着情绪,而且表意为一种仪式,对仪式的破除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则代表另一种文化的表征,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 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地舒展自己的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而是为了躲避,拒绝语言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我们看到的酋长很 象一位真正的隐士,他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禁的空间,而麦克默菲似乎警醒了他身上的原始力量,他主动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 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 院。
  关于导演风格,曾有捷克评论家约·斯克伏勒概括为"机敏地利用非职业演员(通常与职业演员混用,清新自和富有即兴色彩的对白,和准确 灵敏的音乐的耳朵。"《飞越疯人院》中的演员选用很出色,杰克·尼克尔森出色地用丰富的表情、形像的动作来表现出一个狡黠、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其中圣诞夜 那一场戏是全片的情绪高潮,在成人之美,把比利和自己的女友送入"洞房"后,麦克默菲回到窗口坐下,与酋长交流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后疲惫地合上眼睛。在 这个长达1分多钟的长镜头里,杰克·尼克尔森表情微妙,并通过对窗外/自由和对酋长/真诚的凝望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扮演护士长拉奇德的露易斯·弗莱彻 和小青年比利的布雷德·杜里夫都十分出色,尤其是眼神,这三个主要的演员都非常善于使用眼神,麦克默菲和护士长之间是眼神的战争,而杜里夫则将略带癫狂精 神病人的的表情表现得那么惟妙惟肖。
  其他疯人大都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由于导演的出色调度,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1月23日星期二

驴行天下。

郁闷将我引入了自行车旅行网论坛
坛子里的人都是热爱骑行的,有的为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而短途旅游,轻松愉快,其乐无穷;有的为了自由的梦想而疯狂远行,甚至献出了年轻美丽的生命。对骑行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将分散在天涯海角的人们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问候、鼓励,真真让人感受到“天下驴友是一家”。
这两天,只要有空就跑到里面转悠。
心中,悄悄然蠢蠢欲动。

2007年1月21日星期日

又泡实验室。

中午10点多过来之后就屁事没做。
突然很郁闷。没了工作和学习的激情,也找不到理由来重建信心。
虽然我曾经对“郁闷”这个词很不屑,但我知道这个词正在不屑地乜斜着我。
怎么样来战胜它?

2007年1月19日星期五

秦腔

终于听到秦腔了。
看完《秦腔》和《白鹿原 》之后就一直想听听秦腔的味道,想看看它为什么能让作品中那么多老人痴情。今天终于遇到了。
《艺术人生》回顾采访陈忠实的一期节目开场前,一众中年、老年的关中汉子或站或坐或卧,神采飞扬,握着粗陋的木头乐器(包括一张长板凳),扯嗓子吼着陈忠实为人艺话剧《白鹿原》[1 2]写的老腔唱词: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底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男人下了田,女人做了饭,
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
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似乎没有什么技法,但能让人感觉到黄土和辣子的朴实、倔强的香味,直楞楞、扑拉拉地吹面而来。
陈忠实说,听着秦腔喝老酒就是他的浪漫。这是风裹着黄土在原上狂奔的浪漫。

2007年1月14日星期日

Wolf Dog

It's my first post posted from Flickr.


Wolf Dog,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torm_gal.

cute eyes!

《计算科学导论》

在师兄桌上发现一本教材《计算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98年版,作者赵致琢。
书是写给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的,目的是引导刚要进入这一科学领域的学生怎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去认识和学习计算科学。与以前用过的类似教材不同,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堆砌一些计算机概念、理论、操作、技术,而是讲述了计算科学学科的历史渊源、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组成结构、学科发展规律与趋势等,完整、条理地展现了这个学科的整体形象。
对于大学毕业已经三年多的我来说,这本书除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计算科学的渊源和学科体系框架之外,还勾起了大学期间困惑和彷徨的记忆。没想到,六七年前急希望得到的书到现在才遇到。
怀着对作者的崇敬和这本书的喜爱,简单搜索了一下,发现赵致琢教授在高等教育教学方面果然卓有成效,这本书也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目前已出版到第三版。
发点牢骚:为人师或者做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真心为学生的成长、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了吗?正在找工作的同学,考虑好怎么样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了吗?

2007年1月13日星期六

整理音乐

实验室断网络,有了充分的理由可以赖在宿舍堕落。
琢磨点散事做,整理系统中长久不更新、分类混乱,已经面目可憎的Music文件夹。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整理了,但每次都无疾而终,因为分类标准的选择是个问题,歌曲的取舍也是个问题。
今天下了狠心,就按歌手分,只留第一感觉想留的,不想那么多了。

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

对于MDA的理解和疑问

程序设计的发展历史展示了机器码、汇编语言、过程语言、面向对象语言、AOP、泛型技术、组件技术、面向服务思想的历程,发展的脉路表明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底层向更高的抽象层面转移,关注的粒度也逐渐变大,技术的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
那么下一步呢?关注点继续上移,那么,人们将更多地思考业务需求的建模;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那么,有了模型之后,工具能够将模型自动转化为可运行的系统。以模型为中心,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构建,这就是MDA的预言与理想
MDA整理了概念和流程,将软件开发过程统一于基于模型的思想,用模型驱动整个开发过程;MDA定义的模型与当前分析、设计中常见的模型不同,它是精准定义的而并不是仅停留于纸面,它是能被机器识别的而不仅是人类可读;MDA致力于定义用于精确描述模型的标准化语言以及不同模型间的转换语言(目前来看是从UML入手,扩展与修改),鼓励厂商开发模型定义与转换的工具(如Rational相关产品、Eclipse建模工具),使得 PIM、PSM、代码之间能够自动化转换;基于精准模型定义的MDA包容不同类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其思想与敏捷开发并不相悖,它能将XP推向更高层次-极限建模,也能够解决RUP的繁冗与官僚现象;MDA的M0、M1、M2、M3四层模型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各种模型的定义;MDA利用多层模型思想,将业务逻辑与实现技术剥离,同时又保证逻辑与实现之间的同步,使得软件系统能够灵活适 应技术发展和业务逻辑的演进。
还有一些疑问:对于应用性项目的开发,MDA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而对于平台软件、框架性软件的开发呢?比如,如何用MDA开发一个GIS平台,或者开发一个3D渲染引擎?MDA的模型、变换机制似乎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算法密集型功能在MDA中的位置如何?
看完《MDA Explained》,再去debian网站逛逛,飘忽的双脚像是落到了地上。

Linux 3D desktop

从digg读到一篇blog,介绍了两种3D桌面工具CroquetProject Looking Glass(lg3d)。
安装了lg3d,却总也运行不起来,看输出的异常信息应当是GLX的版本不符造成的。
用glxinfo查看,我的系统中GLX version确实是1.2,而当前lg3d需要1.3版本以上。
从lg3d论坛看到,这个bug已经招来很多人的怨愤了。
要么升级GLX,要么等待lg3d修正。

编程语言的学习。

上研或工作之后基本上没有机会系统、细致地学习编程语言,普遍的学习流程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了困惑,查阅资料,逐渐积累。这样,虽不系统,但很深刻。
带着最近一段时间写代码和做设计时引出的困惑,今天又翻看了《Effective Java》中的异常、线程和序列化三章内容,同时参考JLS中关于memory model的描述,对一些细节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觉不错。

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One Tree Hill》插曲

对OMTV的认识不能算深,但接触了《24 Hours》、《Prision Break》、《One Tree Hill》之后,惊叹于老外的电视剧创造力和生产力。
《One Tree Hill》从青少年成长切入、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融合了亲情、爱情、友情各类情感的多种模式,贯穿着理想、自我、压力、励志等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更可贵的是在坦然揭露问题的同时一直保持着温暖、宽容的基调。虽然被称为青春偶像剧,但比我们的某些所谓主流电视剧都要深刻。
看到目前为止,喜欢其中两首插曲:
"Elsewhere"
Bethany Joy Lenz
[originally sung by Sarah McLachlan]
I love the time and in between
the calm inside me
in the space where I can breathe
I believe there is a
distance I have wandered
to touch upon the years of
reaching out and reaching in
holding out, holding in

(chorus)
I believe..
this is heaven to no one else but me
And I`ll defend it as long as I can be
left here to linger in silence
If I choose to
would you try to understand?

I know this love is passing time
passing through like liquid
I am drunk in my desire...
but I love the way you smile at me
I love the way your hands reach out and hold me near
I believe...

(chorus)
I believe..
this is heaven to no one else but me
And I`ll defend it as long as I can be
left here to linger in silence
If I choose to
would you try to understand?

Oh the quiet child awaits the day when she can break free
The mold that clings like desperation
Mother can`t you see I`ve got
to live my life the way I feel is right for me?
Might not be right for you but it`s right for me
I believe...

(chorus)
I believe..
this is heaven to no one else but me
And I`ll defend it as long as I can be
left here to linger in silence
If I choose to
would you try to understand?

I would like to linger here in silence
if I choose to
would you understand it?
would you try to understand?
Gavin DeGraw
I don't need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a prison guard's son
I don't need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a specialist's son
I don't have to be anyone other than a birth of two souls in one
Part of where I'm going is knowing where I'm coming from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ve been trying to be lately
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me and I have peace of mind
I'm tired of looking 'round rooms wondering what I gotta do
Or who I'm supposed to be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me

I'm surrounded by liars everywhere I turn
I'm surrounded by imposters everywhere I turn
I'm surrounded by a identity crisis everywhere I turn
Am I the only one to notice?
I can't be the only one who's learned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ve been trying to be lately
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me and I have peace of mind
I'm tired of looking 'round rooms wondering what I gotta do
Or who I'm supposed to be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me

Can I have everyone's attention please
if you're not like this and that
You're gonna have to leave
I came from the mountain, the crust of creation
My whole situation made from clay, dust, stone
And now I'm telling everybody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ve been trying to be lately
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me and I have peace of mind
I'm tired of looking 'round rooms wondering what I gotta to do
Or who I'm supposed to be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me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ve been trying to be lately
All I have to do is think of me and I have peace of mind
I'm tired of looking 'round rooms wondering what I gotta to do
Or who I'm supposed to be
I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me
I don't want to be... hey yeaaah
I don't want to be... hey yeaaah
I don't want to be

2007年1月3日星期三

《The Lake House》

又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bla...bla...bla...
无论是隔着时空还是情感,《The Lake House》和《云水谣》中的等待都是痛并幸福的,因为有了目标作为支撑等待的力量。
到这一刻为止还没有目标的人们,我们又要用什么力量来支撑这不知道期限的等待?

2007年1月1日星期一

“痛饮生活的满杯”。

一闭眼一睁眼就跨过了一年。早上醒来的时候,室友陪女友去滑雪已经离开。
节日确实有节日的力量。打开电视扫台,欢庆元旦的联欢节目,pass,图增伤感。无聊、拖沓的电视剧也没心思看。最终定格在《流金岁月》为北京人艺81届培训班学员做的一期同学会节目,随着王姬、马星耀、钱波、宋丹丹十四位同学和苏民、蓝天野两位老师的互动与回忆,感受着他们感情的跌宕起伏,羡慕着他们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同学情谊。
他们沟沟坎坎的成长历程,似乎平增了我的人生经历,也使我忘记了无谓的伤感。毕竟一个元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只是一个瞬间,在时间面前它和其他的瞬间具有相同的价值,不同的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阶段性总结的意义。
很喜欢节目中提到的苏民老师的一句话:“痛饮生活的满杯”。
生活准备了各种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方式。
经历一次次一点点的挫折与失败,坚强的人才有能力痛饮满腹的牢骚与愁苦,在困顿中一样保持温柔。
孤独常常伴随着寂寞,但冷清的寂寞也往往孕育着平和的观察和细致的体悟,修行需要痛饮满杯的寂寞。
成功带来了欢欣与激越,同时也昭示着新的欲望与失落,痛饮满杯的成功同样需要勇气。
无论是放纵游戏,还是努力工作,饮下满杯就是痛快。
无论是选择哪种行业,只要用满怀的激情去拥抱,就有满杯痛饮的豪爽。
就像老一辈艺术家对事业的执着,就像上译厂的那些声音,就像李小龙将武术演绎成哲学,就像所有笑对人生的人们。
痛饮就要极致,极致就是精彩。
痛饮就要中庸,中庸就是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