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的未来在Web,Web的走向是整合、交流、协作,WebGIS的趋势就是人们利用Web平台针对空间地理信息的整合、交流与协作。
Web作为互联网计算平台的形势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桌面应用软件移植为Web上的服务功能。随着服务的增多,服务功能的整合与互操作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发展方向的原动力就是人们对资源整合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GIS向Web的迁移不是新鲜事,GIS功能的服务化和互操作呼声也已经招来了空间信息服务风风雨雨的一片天地。学院派的概念、理论、文章铺天盖地,但大都流于空泛,像用水泡过的白菜。在学界纷纷攘攘的时候,倒是一向被指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家在做着踏实的工作,看着商家秀出他们的工作成果(比如Map、Earth),学究们(有真的也有假的)眼睛有点直,说话有点虚,悄么声地放下水瓢,不好意思再往白菜上浇水。现在水已蒸发,留下的是一条条硬梆梆的白菜帮子-OGC的OWS系列规范。
接下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样?学院派的理论全无效了吗?商家已经把工作做尽了吗?其实在学究所不屑的空间信息服务工程实现中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在服务基础设施没有完善、并且对服务实现没有什么具体概念的时候畅想服务组合与互操作无异于幻想空中楼阁。适当设计一下空中楼阁的样子,简单地定个位,真正做事的时候把它当成指引方向的灯塔即可,如果一味描述和颂扬它的美好,还是转行写散文比较好。
我心目中的空中楼阁是什么样呢?一个数字地球平台,政府和企业将物理性的、政治性的、统计性的地理信息一层层覆盖。但是要真正成为“数字地球”,就要有你、我、他的参与,要有众生的行为在其上。因此,要让地球人能将自己的印迹留在所关注的每个角落,能搜索到所关注的人和信息,能和关注的人交流,能与人协作,形成各类数字社会行为才算完成真正的“数字地球”。考虑到实现,平台是什么样的?Map和Earth就够了吗?可以肯定的是首先会出现多个平台,就像现在围绕不同的社区网站、IM软件所形成的形形色色的Social Network (SN),围绕多个平台也会出现很多社区,那么社区如何融合?平台间以及不同人所标注的地理数据的语义融合怎么解决?平台中的人员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如何对应?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不同的对应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与价值?信用问题呢?人们所标注的地理数据的正确性、精确性应不应当控制,如何控制?最终,人们将现实生活数字化,将数字生活现实化,形成另一个数字社会......
赶紧刹住!!
胡思乱想,其实没有太多新意,只是忍不住总结一下越来越清晰和糊涂的想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