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无线第一帖

本子买了两年多了,由于网络环境和所用操作系统的缘故,一直就没用过无线网络。
所里的无线网络已投入使用,再加上ubuntu的帮助,今天终于过瘾了。
之前用FC、Debian的时候都没有耐心完成无线网卡的驱动安装和配置,ubuntu的硬件驱动数据库确实强悍,ipw2100直接可以使用。但network-admin的无线网络扫描能力有点弱,需要用iwlist才能找到当前环境中可用的ESSID。
虽然速度赶不上有线网,连接也不稳定,但跳动的指示灯还是让我着迷不已。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圈圈点点

一湖烟水,两眸星光,一幅圆圆脸庞;
一幕丝雨,一线长廊,一点甜美想象;
一酌清酒,半盏莲花,醉卧故园西厢。
不胜寒意,被裹坠地,惊觉工作、文章。
。。. .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my desktop

Concision, my favourite style.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十年编程无师自通[收藏]

...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 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经典文章,英文原文在此,国人翻译的中文译文转贴如下:

《十年编程无师自通》

为什么每个人都急不可耐?

走 进任何一家书店,你会看见《Teach Yourself Java in 7 Days》(7天 Java无师自通)的旁边是一长排看不到尽头的类似书籍,它们要教会你Visual Basic、Windows、Internet等等,而只 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我在Amazon.com上进行了如下搜索:    pubdate: after 1992 and title: days and (title: learn or title: teach yourself)(出版日期:1992年后 and 书名:天 and (书名:学会 or 书名:无师自通)),
我一共得到了248个搜索结果。前面的78个是计算机书籍(第79个是《Learn Bengali in 30 days》,30天学会孟加拉语)。我把关键词“days”换成“hours”,得到了非常相似的结果:这次有253本书,头77本是计算机书籍,第78本是《Teach Yourself Grammar and Style in 24 Hours》(24小时学会文法和文体)。头200本书中,有96%是计算机书籍。
结论是,要么是人们非常急于学会计算机,要么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计算机惊人地简单,比任何东西都容易学会。没有一本书是要在几天里教会人们欣赏贝多芬或者量子物理学,甚至怎样给狗打扮。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像《Learn Pascal in Three Days》(3天学会Pascal)这样的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
  • 学会:在3 天时间里,你不够时间写一些有意义的程序,并从它们的失败与成功中学习。你不够时间跟一些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起工作,你不会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什么滋味。 简而言之,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学到很多东西。所以这些书谈论的只是表面上的精通,而非深入的理解。如Alexander Pope(译注:英国 诗人、作家,1688-1744)所言,一知半解是危险的(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 Pascal:在3天时间里你可以学会 Pascal的语法(如果你已经会一门类似的语言),但你无法学到多少如何运用这些语法。简而言之,如果你是,比如说一个Basic程序员,你可以学会用 Pascal语法写出Basic风格的程序,但你学不到Pascal真正的优点(和缺点)。那关键在哪里?Alan Perlis(译 注:ACM第一任主席,图灵奖得主,1922-1990)曾经说过:“如果一门语言不能影响你对编程的想法,那它就不值得去学”。另一种观点是,有时候你 不得不学一点Pascal(更可能是Visual Basic和JavaScript之类)的皮毛,因为你需要接触现有的工具,用来完成特定的 任务。但此时你不是在学习如何编程,你是在学习如何完成任务。
  • 3天:不幸的是,这是不够的,正如下一节所言。

10年编程无师自通

一些研究者(HayesBloom) 的研究表明,在许多领域,都需要大约10 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包括国际象棋、作曲、绘画、钢琴、游泳、网球,以及神经心理学和拓扑学的 研究。似乎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即使是莫扎特,他4 岁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在他写出世界级的音乐之前仍然用了超过13年时间。再看另一种音乐类 型的代表??披头士,他们似乎是在1964年的Ed Sullivan节目中突然冒头的。但其实他们从1957年就开始表演了,即使他们很早就 显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第一次真正的成功之作《Sgt. Peppers》也要到1967年才发行。Samuel Johnson(译注:英国诗人)认为10 年还是不够的:“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只能通过一生的努力来获得;稍低一点的代价也换不来。“
Excellence in any department can be attained only by the labor of a lifetime; it is not to be purchased at a lesser price.
乔叟(译注:Chaucer,英国诗人,1340-1400)也抱怨说:“生命如此短暂,掌握技艺却要如此长久。”
the lyf so short, the craft so long to lerne.
下面是我在编程这个行当里获得成功的处方:
  • 对编程感兴趣,因为乐趣而去编程。确定始终都能保持足够的乐趣,以致你能够将10年时间投入其中。
  • 跟其他程序员交谈;阅读其他程序。这比任何书籍或训练课程都更重要。
  • 编程。最好的学习是从实践中学习。用更加技术性的语言来讲,“个体在特定领域最高水平的表现不是作为长期的经验的结果而自动获得的,但即使是非常富有经验的个体也可以通过刻意的努力而提高其表现水平。”(p. 366),而且“最有效的学习要求为特定个体制定适当难度的任务,有意义的反馈,以及重复及改正错误的机会。”(p. 20-21)《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在实践中认知:心智、数学和日常生活的文化)是关于这个观点的一本有趣的参考书。
  • 如 果你愿意,在大学里花上4年时间(或者再花几年读研究生)。这能让你获得一些工作的入门资格,还能让你对此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但如果你不喜欢进学校, (作出一点牺牲)你在工作中也同样能获得类似的经验。在任何情况下,单从书本上学习都是不够的。“计算机科学的教育不会让任何人成为内行的程序员,正如研 究画笔和颜料不会让任何人成为内行的画家”,Eric Raymond,《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新黑客字典)的作者如是说。我曾经雇用过的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仅有高中学历;但他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软件,甚至有讨论他本人的新闻组,而且股票期权让他达到我无法企及的富有程度(译注:指Jamie Zawinski,XEmacs和Netscape Navigator的作者)。
  • 跟别的程序员一起完成项目。在一些项目中成为最好的程序员;在其他一些项目中当最差的一个。当你是最好的程序员时,你要测试自己领导项目的能力,并通过你的洞见鼓舞其他人。当你是最差的时候,你学习高手们在做些什么,以及他们不喜欢做什么(因为他们让你帮他们做那些事)。
  • 接手别的程序员完成项目。用心理解别人编写的程序。看看在没有最初的程序员在场的时候理解和修改程序需要些什么。想一想怎样设计你的程序才能让别人接手维护你的程序时更容易一些。
  • 学 会至少半打编程语言。包括一门支持类抽象(class abstraction)的语言(如Java或C++),一门支持函数抽象 (functional abstraction)的语言(如Lisp或ML),一门支持句法抽象(syntactic abstraction)的语言(如Lisp),一门支持说明性规约(declarative specification)的语言(如 Prolog或C++模版),一门支持协程(coroutine)的语言(如Icon或Scheme),以及一门支持并行处理(parallelism) 的语言(如Sisal)。
  • 记住在“计算机科学”这个词组里包含“计算机”这个词。了解你的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要多长时间,从内存中取一个word要多长时间(包括缓存命中和未命中的情况),从磁盘上读取连续的数据要多长时间,定位到磁盘上的新位置又要多长时间。(答案见下面。
  • 尝试参与到一项语言标准化工作中。可以是ANSI C++委员会,也可以是决定自己团队的编码风格到底采用2个空格的缩进还是4个。不论是哪一种,你都可以学到在这门语言中到底人们喜欢些什么,他们有多喜欢,甚至有可能稍微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 拥有尽快从语言标准化工作中抽身的良好判断力。
抱着这些想法,我很怀疑从书上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在我第一个孩子出生前,我读完了所有“怎样……”的书,却仍然感到自己是个茫无头绪的新手。30个月后, 我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重新拿起那些书来复习了吗?不。相反,我依靠我自己的经验,结果比专家写的几千页东西更有用更靠得住。
Fred Brooks在他的短文《No Silver Bullets》(没有银弹)中确立了如何发现杰出的软件设计者的三步规划:
  1. 尽早系统地识别出最好的设计者群体。
  2. 指派一个事业上的导师负责有潜质的对象的发展,小心地帮他保持职业生涯的履历。
  3. 让成长中的设计师们有机会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这实际上是假定了有些人本身就具有成为杰出设计师的必要潜质;要做的只是引导他们前进。Alan Perlis说得更简洁:“每个人都可以被教授如何雕塑;而对米开朗基罗来说,能教给他的倒是怎样能够不去雕塑。杰出的程序员也一样”。
所以尽管去买那些Java书;你很可能会从中找到些用处。但你的生活,或者你作为程序员的真正的专业技术,并不会因此在24小时、24天甚至24个月内发生真正的变化。

参考文献

Bloom, Benjamin (ed.)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Ballantine, 1985.
Brooks, Fred, No Silver Bullets, IEEE Computer, vol. 20, no. 4, 1987, p. 10-19.
Hayes, John R., Complete Problem Solver, Lawrence Erlbaum, 1989.
Lave, Jean,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答案

各种操作的计时,2001年夏天在一台典型的1GHz PC上完成:
    执行单条指令            1 纳秒 = (1/1,000,000,000) 秒
    从L1缓存中取一个word        2 纳秒
    从主内存中取一个word        10 纳秒
    从连续的磁盘位置中取一个word    200 纳秒
    从新的磁盘位置中取一个word(寻址) 8,000,000纳秒 = 8毫秒

脚注

本文的日文译本要感谢Yasushi Murakawa,中文译本要感谢郭晓刚,西班牙文译本要感谢Carlos Rueda,德文译本要感谢Stefan Ram。
T. Capey指出Amazon上面《Complete Problem Solver》 的页面中,《Teach Yourself Bengali in 21 days》和 《Teach Yourself Grammar and Style》被列在了“购买此书的顾客还买了以下书 籍”栏目里面。我猜其中一大部分察看这两本书的人都是从我这里过去的。

Peter Norvig (Copyright 2001)

爱因斯坦演讲三篇[收藏]

《我的世界观》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藪,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实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探索的动机》
这是爱因斯坦于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讲稿最初发表在1918年出版的《庆祝麦克斯·普朗克60寿辰:德国物理学会演讲集》。1932年爱因斯坦将此文略加修改,作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的序言。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 (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Leibnitz)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在纪念的日子里,通常需要回顾一下过去,尤其是要怀念一下那些由于发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荣誉的人们。这种对于我们先辈的纪念仪式确实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对过去最美好事物的纪念,必定会鼓励今天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奋斗。但这种怀念应当由从小生长在这个国家并熟悉它的过去的人来做,而不应当把这种任务交给一个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并且从各式各样的国家里收集了他的经验的人。

  这样,剩下来我能讲的就只能是超乎空间和时间条件的、但同教育事业的过去和将来都始终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这一尝试时,我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各时代的有才智的善良的人们都已讨论过教育这一问题,并且无疑已清楚地反复讲明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半外行,除了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意见就没有别的基础。那么我究竟是凭着什么而有胆量来发表这些意见呢?如果这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就因为这样一些考虑而不想讲话了。
  但是对于能动的人类的事务而言,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为了使它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不断地勤加拂拭和维护。我就愿意为这工作而努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一代的最重要机构。同过去相比,在今天就更是这样。由于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承担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全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就我所能作判断的范围来说,英国学校制度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实现。
  但是人们应当怎样来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是不是要用讲道理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和多谈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格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初入学的儿童第一次学写字便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简单地默记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段课文,解一道数学题目,或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也都是如此。
  但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而反过来,计划的实现也使它增长和加强。这里有极大的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关系极大。同样工作的动力,可以是恐怖和强制,追求威信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因而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和好奇心,只是这种好奇心很早就衰退了。同一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教育影响可以有很大差别,这要看推动工作的主因究竟是对苦痛的恐惧,是自私的欲望,还是快乐和满足的追求。没有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没有影响。
  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伤害了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的自信;它制造出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常例;在瑞士,以及差不多在一切民主管理的国家也都如此。要使学校不受到这种一切祸害中最坏的祸害的侵袭,那是比较简单的。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
  第二项动机是好胜心,或者说得婉转些,是期望得到表扬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一个人希望得到他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的最大约束力之一。但在这种复杂感情中,建设性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要求得到表扬和赞许的愿望,本来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学、伙伴们更高明、更强有力或更有才智,那就容易产生极端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注意防止为了引导学生努力工作而使用那种会造成个人好胜心的简单化的方法。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的这种破坏性经济竞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一个蚁垤里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
  因此,人们必须防止把习惯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青年人宣传。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引导出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和艺术技能。
  要启发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当然不像使用强力或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关键在发展于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他人赞许的天真愿望,引导他们为了社会的需要参与到重要的领域中去。这种教育的主要基础是这样一种愿望,即希望得到有效的活动能力和人们的谢意。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胜利完成了任务,它就会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敬,学校规定的课业就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领受。我知道有些儿童就对在学时间比对假期还要喜爱。
  这样一种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行成为一个艺术家。为了能在学校中养成这种精神,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对于这一点,正像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一个人永远健康一样,万应灵丹是不存在的。但是还有某些必要的条件是可以满足的。首先,教师应当在这样的学校成长起来。其次,在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应当给教师很大的自由。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无疑也会扼杀他在安排他的工作时所感到的乐趣。
  如果你们一直在专心听我的想法,那么有件事或许你们会觉得奇怪。我详细讲到的是,我认为应当以什么精神教导青少年。但我既未讲到课程设置,也未讲到教学方法。譬如说究竟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看来,这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把学校看作应当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和在以后的生活中直接用到的技能的那种观点。生活的要求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用这样专门的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要再一次强调一下,这里所讲的,虽然多少带有点绝对肯定的口气,其实,我并没有想要求它比个人的意见具有更多的意义。而提出这些意见的人,除了在他做学生和教师时积累起来的个人的经验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做他的根据。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整理春节。

三周的春节假期结束了,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好日子也过去了。
为了不愿忘却的纪念,记文。
由于时间关系,放弃了骑车回家的疯狂念头。但还是忍不住上路,年初一下午在外环过了一把瘾。最近几年,家乡的城建发展很快,向西扩展的新城区中增加了一些药厂、住宅,听说区政府也将迁过去,东边扩展的大面积开发区更是生机一片,将会成为重工业、CBD、现代生活区的聚集地,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中心。骑行在亮堂的柏油路上,左右顾盼着空旷大地上的庄稼、湖沼、树林、厂房和别墅,心情也敞亮很多。同学问感觉如何,回答说饿,最后半小时的饥饿感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点没好意思说,屁股疼。
与同学的会面集中在年后,一拨拨的,断断续续。见了面,无非是吃饭、喝酒、唱歌,看看胖瘦和状态,互相交流一些八卦信息,了解各自的经历和新年的打算。今年从同学们那里听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是订婚和结婚,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在为过日子操心忙活,一边为他们高兴,一边也在为自己着急。再有一件特别的事,甘心“堕落”陪一个同学体验了一下迪厅,由于没有胆量下池乱晃悠因此也不能体会他们的乐趣,只是坐在吧台无聊地喝酒,倒是震耳欲聋的音乐让我一夜没睡好觉。
在床头、马桶上、火车上,终于读完了沈从文的作品集,“堕落“的假日生活中,这些就是我能挤出的片断时间。沈从文的文字有着朦胧的诗意,把湘西的山水、竹林、人物渲染得像蒙蒙细雨中的草香,甜的、苦的,但都是轻轻的、温柔的。在CCTV-2评点的06年十佳自助游线路中,湘西之旅是其中之一。沈从文在作品中反复说明自己的性格,“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其经历与文字也是与之契合的。对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沈从文在作品中常有讨论,总的来说倾向于直接从生活中学习,但在后期逐渐多地从书中汲取力量,生活和书本都是不可或缺的。
与书相关的另一件乐事是,在家里的图书大厦又淘到三本书,伤心的是一点不打折。
常有人问以后有何打算,我只能说看不清再走走看,因为我实在望不到那么远,唯一能确认的是:在路上。
接下来的一年,任重,道不远。